“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是南宋詞人辛棄疾描繪的景象,而在咱們宿豫區仰化鎮,一邊收獲水稻一邊聆聽蛙鳴的盛景卻真實存在著,而稻田里傳來的這片“呱呱”聲,為農戶們帶來的,可是真金白銀的收獲。
10月27號上午,在宿豫區仰化鎮倪莊的“稻蛙共養”基地里,幾名工人正迎著朝陽忙著收割水稻。據該合作社的負責人葉文元介紹,他們從2017年開始建立這片“稻蛙共養”基地,目前占地260多畝。
“我們主要這邊就是青蛙套養水稻。套養水稻然后放泥鰍和魚,都可以混著養。水稻是無公害的,沒有化肥,沒有農藥,絕對是綠色食品。”合作社負責人葉文元說道。
葉文元說,2017年他從網上了解到“蛙稻共養”技術。這個技術對土地選擇有很高的要求,不能用太高的地,還要講究進水、排水的便捷,而仰化鎮倪莊一帶剛好符合養殖要求。但土地符合要求,不代表養殖就能成功。
“地勢方面尤其養青蛙,不能用太高的地方,得進水,我們這是自流灌溉。排水如果是下的大雨,如果排水不方便。青蛙就全部逃跑。還有就是幼蛙,長期沒有接觸地面的,還會淹死一部分。”合作社負責人葉文元說道。
因為初期經驗不足,收入并不好。第二年葉文元特意學習培訓,問題才慢慢解決。而“稻蛙共養”的好處也逐漸顯現。
“水稻栽在里,青蛙吃大量的飼料,它會排泄這種糞便,完全可以超過那些化學肥料。青蛙本身它就是吃蟲子的,所以這里根本就不存在生蟲。所以說不施農藥和不用化肥,它是綠色食品。”合作社負責人葉文元說道。
現在,葉文元的合作社中260畝地,120畝種植了水稻,畝產1000斤左右,由于要給青蛙納涼的空間,所以種植水稻的密度不是很高,但是水稻的質量好,顆粒比普通水稻要飽滿的多。價格也比普通水稻要高,最低6元一斤。同時,套養的 “美國黑斑蛙”也十分暢銷。
“以前都是銷往上海,南京,馬鞍山,常州一帶,現在主要就是常州,淮安,南京一帶,我們一般都是批發性質為主。”合作社負責人葉文元說道。
工作人員介紹,這種黑斑蛙比野生的蛙個頭更大,肉質更肥更嫩,價格大約在15到20元一斤,每畝地每年的產值可以達到2至3萬元。“蛙稻共養”基地的成型,不僅讓葉文元收入頗豐,還帶動了周邊農戶的增收。家住倪莊的倪福平今年已經72歲了,以往他只能依靠家里的“一畝三分地”生活,現在,他沒事就可以來基地幫忙收青蛙、割水稻。
“我們年齡一般都在六七十歲,適合這些人干,也不能出去打工,基本上每個月收入都在兩千元左右,貼補家用,比以前好多了。”農戶倪福平說道。
“目前來講這里常年帶動20多個勞動力,都是比較貧困的,用人多的時候達到四五十口。”合作社負責人葉文元說道。
而對于未來,葉文元還有更長遠的打算。希望帶動更多的貧困戶,讓大家都能過上小康生活。
“不單純是肉食,其他地方已經有發展成就是青蛙可以提煉青蛙油,青蛙油價值是比較高的,他們就是一條龍加工,如果這個價值可觀的話我們也想試試搞一下這個青蛙油加工廠。”合作社負責人葉文元說道。
有思路就有出路,我們也祝愿葉文元的蛙稻共養越做越成功,也帶領周邊村民共同“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