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蠶一年分為三批,春蠶、夏蠶、秋蠶,尤以春秋蠶絲為佳品,眼下也正值秋蠶繭大批量收購的好時節。
10月22日上午九點,幾名蠶繭收購商早早地來到了宿遷市宿豫區仰化鎮澗河社區的一處養蠶基地,不少養蠶農戶們拖著自家的蠶繭來此地出售,討價還價聲此消彼長,十分熱鬧,收購商李先生告訴記者,前幾天他一直在埠子鎮蠶桑村剛收購結束,就來到了這里,短短半小時就收購了半貨車的蠶繭。
蠶繭收購商李先生說:“這邊蠶繭行情也還可以,最高16塊5毛(一斤),看成色,有沒有化蛹的,有化蛹的就能多一點,沒化蛹價錢就低一點,今天最高也收16塊5、17塊,收回去打蠶絲被,抽絲。”
唐永菊是當地的養蠶大戶,家里68畝土地往年都在80張蠶,今年受上半年疫情影響,她就減少了養殖規模,縮減到了46張,為了這四十六張蠶寶寶,唐永菊和工人們成天泡在桑樹地里采桑葉。
種植大戶唐永菊說:“像這四十六張蠶每天早上要2000多斤蠶葉,每天下午要出在2000多斤。就是專門撒葉喂蠶的是11個人,采葉子的是15個人,每天早上在五點多鐘來采,采到九、十點鐘,下午就是在三四點鐘采到六七點鐘。”
蠶寶寶們每天吃飽喝足后,只需三四天時間,基本上結繭穩定了,所以桑葉供給的越多,蠶繭個頭也就越大,這時候需要注意通風。
種植大戶唐永菊說:“如果中午像太陽好的話,必須通風,下午的時候我們這兩頭全部放下來,保暖。要春季的話,就不用這樣,春季就全部敞開,春季溫度高,秋季溫度低。”
據唐永菊介紹,種蠶比種植其他農作物費時少而且效益大,蠶繭收購也不犯愁,來自宿遷周邊的絲廠、以及南通、徐州等地都會有公司過來收購。
種植大戶唐永菊說:“正常的像去年那樣,正常一季也能賣10萬塊錢,給疫情影響的你沒有辦法。你這一季子賣五六萬塊錢,兩季賣十萬塊錢。”
據了解,仰化鎮澗河村種桑養蠶已經有50多年歷史了,合作社加散戶種植共100多戶,因為蠶繭質量好、出絲率高,頗受收購商的喜歡。村里會定期組織大戶傳授經驗,幫助帶動小戶種植經營。
宿遷市宿豫區仰化鎮澗河社區黨委副書記董文倩:“我們主要是以專業合作社加農戶,加大戶、加小農戶這種模式進行的,去年成立了蠶桑的專業合作社,今年我們也是為大戶專門搭建了養蠶大棚,幫助他們進行養蠶管理。”
為進一步擴大蠶桑養殖規模,社區還將大力推行“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經營方式,社區計劃三年內形成一個千畝以上成方連片的高效農業項目。
宿遷市宿豫區仰化鎮澗河社區黨委副書記董文倩:“每畝地每年大概養兩季蠶,每季蠶一畝地收入大概是總共是2400左右一畝,一年下來合作社收益大概是將近15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