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立軍是地地道道的農村人,村里原來有1千多畝低洼田塊,有的地塊荒蕪,有的地塊種植農作物收入甚微。2014年他和朋友一起把這些地塊承包下來,改造成標準化魚塘,每年能實現產值一千多萬元。
9月6號下午,記者來到這片魚塘,成群的魚兒圍繞著投飼機自由歡快地覓食,濺起層層水花,場面甚是壯觀。今年52歲的董立軍,是魚塘的主人,2014年,他得知城廂街道姚圩居委會有一千多畝低洼田塊對外承包。
董立軍和朋友以每年100多萬元的承包費拿下了這塊土地,成立了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董立軍認為養魚門檻不高,前景很好。然而,由于缺乏養殖經驗,第一年幾乎沒賺到錢。
“一開始的時候由于電力不足,我們投放的魚苗密度又比較大,所以也造成很大一部分損失?!倍④娬f道。
后來,董立軍向有經驗的老養殖戶請教,慢慢的他對水質調控、魚病防治、投喂節奏等關鍵問題,都有了自己的一套經驗和理論。
“后來通過電網改造、道路硬化、水質調控,我們產量低這方面損失減少了不少。”董立軍說道。
通過不斷地摸索,董立軍的水產養殖道路逐漸上了軌道。目前,1千多畝魚塘里養殖有青魚、鯽魚、桂魚等十多個品種,隨著標準化魚塘的建成,也帶動了當地近20名農戶就業。
“他們都是40、50、60后人員,一般都是工廠不愿意招收的人員,然后我們把他們招收進來?!倍④娬f道。
為了讓魚賣出更高的價格,董立軍一般會選擇五一、國慶或者春節進行銷售,除了供應本地外,還銷往蘇錫常、杭州、上海等地,對于以后的養殖計劃,董立軍也有自己的打算。
“下一步我們打算往名特優方向發展,例如鱸魚養殖、南美白對蝦養殖、甲魚養殖,我們想朝這一方面努力,保障生產利益最大化,增加純收入?!倍④娬f道。
農村廣闊天地大有作為,董立軍靠辛勤的勞動結出了豐碩的成果,我們也祝愿他的養殖事業越做越大,日子越過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