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交通是城市公共服務體系的重要環節,公共交通服務的質量,直接關系到市民的工作生活。現在,我們宿遷的城市公共交通從“單一”走向“多元”,出行方式變遷,也見證著美好生活。
今年54歲的馬賢良住在市區名都水景小區,他現在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就是公共自行車,每天使用都在3次以上。馬賢良說,最開始上班靠雙腳,費時費力,后來隨著生活條件好了,出行工具變成自行車、電動自行車和小轎車。2014年,市區啟動公共自行車項目建設,首批80個站點投放2000量自行車。雖然有眾多的出行選擇,但馬賢良還是愛上了公共自行車。
馬賢良是第一批公共自行車用戶,剛布點就迫不及待花40元辦了一張租賃卡。不過,那時候的停放站點比較少,騎車上班還得繞行一段路。記者了解到,市區已經建設280個公共自行車站點,投放自行車6350輛,覆蓋宿城區、宿豫區、宿遷經開區和湖濱新區主要節點和居民小區。微信及持卡用戶近20萬人,平均日租車量達到1.6萬多人次。為了方便租車,2017年10月份,微信掃碼租車功能上線了。騎行時間也變成2小時內免費。
除了便捷的公共自行車,冬暖夏涼的城市公交也是市民出行的主要選擇。今年55歲的李春祥是304路公交司機,1999年從部隊轉業后,就回到宿遷成為一名公交車司機。李春祥回憶說,那時候的營運車輛基本上是個體經營或掛靠公司經營。到2000年底,市區才有3條城市公交線路,30輛柴油大巴。“尤其到后來車子又老了,發動機又老了,跑起來車內都是柴油味兒。但是人在那個時代,人的意識當中我們坐上車就很不容易了,他要求也就沒那么高。”公交車司機李春祥說道。
當時城市公交只有3路、5路、6路這3條線路,從2007年開始,我市對城市公交、城鄉客運車輛進行公司化改造,到2009年底,市區開設城市公交線路8條、車輛增加到64輛。這幾年,城市新增公交車型全部為新型天然氣和新能源公交車,整車配置冷暖空調、電子顯示路牌、GPS監控、自動報站器和IC卡刷卡系統。現在還支持微信、支付寶掃碼乘車。不僅如此,現在公交車輛是運行早、下班晚。
記者了解到,目前市區有公交車輛786臺、50條線路、根據乘車人員密度平均10到20分鐘就發一班車,日發班5220趟次。公交服務能力、線網密度和站點覆蓋率都有了大幅度提高,選擇公交出行的市民越來越多。
編后:如今的宿遷街頭,公交車干凈舒適,賞心悅目;公交線路縱橫交織。公共自行車站點覆蓋主要節點,方便出行。一個便捷暢通、綠色環保的公共交通出行體系讓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