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在宿遷市大多數地方,夏種工作基本上都結束了,但是在湖濱新區(qū)井頭鄉(xiāng)的一處田地里,農戶們卻依然很忙碌。他們忙著插種100多畝非常珍貴的水稻,而且這些水稻不是用來吃的,那是用來干什么的呢?
“在我身后的這一片農田里面,有5000多種不同品系的水稻,這些水稻通過前期的試驗種植,最終能夠篩選出適合大范圍推廣的品種,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您碗里的米飯就來自這里。”記者王銘說道。
上午10點多,在湖濱新區(qū)井頭鄉(xiāng)國家農作物品種區(qū)域試驗站,100多畝水稻試驗田中,工人們正忙著分批插種手中的水稻秧苗,拉線、標記、栽插,這些看似簡單的操作,卻難倒了躍躍欲試的記者。“在阿姨的指導之下,栽了兩排,剛才夸我說栽得不錯,不錯,確實不錯,今天的天氣不是特別好,但是大家可以看到我身后有很多的工人一早就開始忙,他們每天從早上6點半開始,都要到這里工作,每天要工作十幾個小時,在這一片區(qū)域里面,由于對這些秧苗的栽植的要求和水準是比較高的,所以大家都是用手工來栽插的方式。”記者王銘說道。
每拿一捆秧苗都要對應好品系編號和需要栽種的區(qū)域,每落下一株秧苗,工人們也都要清楚計算好間距。因為是試驗田,整理地塊需要較為精細,加之農忙時期,人手緊張,因此這里的秧苗栽插時間,每年都會比普通農田稍微晚上一些。
工作人員介紹,這里種植的所有品系水稻每年11月份左右收獲,主要還是用于良種繁育,不直接用于食用。每個新品種推出,都要經過10年左右的反復改良和培育。目前,公司經過9年的辛苦培育,與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聯合育成的南粳518,其口感表現突出,適宜蘇北地區(qū)種植,有望明年獲得省級認定,進行推廣種植。“就是它的米質實現了軟米的北移,尤其在抗稻瘟病這方面,相對來說比以往品種有了一個比較大的提高,在栽培這一塊也比較適合現在越來越高的機械化操作,在一個中高產水平的田塊及較高水平的管理下,能夠達到一個畝產1300到1400斤的水平。”江蘇瑞華農業(yè)科技有限公司淮北試驗站研發(fā)部副經理任仰濤說道。
總共: 1頁
作者:曹思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