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上午,在宿城區羅圩鄉,一臺臺水稻插秧機在農機手的熟練操作下,輕快地在水田里飛奔著,一排排整齊嫩綠的秧苗又快又好地插出,轉眼間,幾畝水田就被“劃”上了一條條筆直的“綠線”。
種植戶臧耕年今年45歲,從2013年開始承包1300畝土地用于糧食種植,大規模使用機插秧后,相比以往的人工插秧,采用機插秧不僅為他省了成本,還提高了栽種效率。“我這1300畝地如果用人工插秧,最起碼有200個人左右。要插秧一星期左右。人工200多塊錢一畝,大概在30萬塊錢左右。如果是機插秧話,成本我們每畝在50到60塊錢左右。總體比人工插秧能省20萬塊錢。”宿城區羅圩鄉種植戶臧耕年說道。
而在宿城區屠園鄉,政府積極與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聯系,運用精量播種、機插秧等先進農機作業技術,幫助種植大戶搶種水稻。
宿遷市雙陽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朱友志:人工插秧就是每個人每天栽8分地左右。機插秧小田塊的每臺機器每天(能栽)50畝。大塊田塊平整的,一般在75~80畝左右。比人工的效率要增加70倍到80倍。
據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介紹,機插秧實現了定行、定深、定穴和定苗,滿足了“小群體、壯個體、高積累”的高產栽培路線,有利于水稻規模化生產。“傳統的育苗就是人工撒播,然后人工再去拔苗,我們現在機插秧采用的是硬盤育苗。每畝地只要30盤秧苗就可以播種完畢。”宿遷市雙陽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朱友志說道。
據了解,2020年我市水稻種植面積在343.3萬畝,農機部門積極組織技術人員深入各地,實地開展機插秧技術培訓,力爭實現水稻機械化種植率超80%。“水稻機插秧采用的是小苗帶土機栽,精確定量再插。節能省工高效。有效緩解了農村勞動力短缺,提高了生產效率,全市水稻插秧機保有量在15,000多臺。”市農業農村局農機推廣站莊懷宇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