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遺大集的現場,非常多的展位展示了市內外的各種非遺民俗文化,然而有一家特別有意思的展位,他展出的居然是熏肉。您聽的沒錯,熏肉也能成非遺。
在非遺大集活動現場,有這么一家展位是被圍的里三層外三層,那就是宿遷市非遺項目陶家熏肉。
記者走近攤位一瞧,熏豬腳、熏雞、熏肉,色澤油亮,肥瘦相間,肉質飽滿,香味濃郁。看得記者也忍不住咽了口水。“陶家熏肉”第18代傳人陶亞告訴記者,清末時期,自己的太爺爺開了一家熏肉鋪,代代相傳下來,如今已經有100多年歷史。
陶家熏肉非遺傳承人陶亞說:“從我太爺爺傳到我爺爺,爺爺又傳到父親,我接手做已經16年了。”
陶亞向記者介紹,陶家熏肉香飄百年有很多不能說的秘密。但是熏肉選用4到6個月大的豬肉作為原料,選取有肥有瘦的部分制作,是最大秘訣。因為從選料到制作過程的精細,才能保證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這種傳統美食。
陶家熏肉非遺傳承人陶亞說:“熏肉有豬頭、大腸、肚子,豬基本上每個部位都有。選比較大一點了,豬頭、豬蹄子比較大的,這種肉吃起來更安全放心。注重咸、鮮、軟、爛,入口即化。”
陶亞說,記憶里爺爺輩和父輩做熏肉都要用三口直徑約一米的大鍋,燒炭生火,切肉、洗肉、煮肉、下調料、熏肉、放涼,得要整整一天的時間。到了自己這一代,經過改進,已經選用電器化制作,4個小時就可以完成,更加安全環保。2019年,陶家熏肉被推選成為宿豫區非遺保護項目,不過,隨著時代的進步以及人們膳食需求的改變,傳統食品及其制作工藝和配方又面臨新的挑戰。但是,陶家熏肉,陶亞有信心一直傳承下去。
陶家熏肉非遺傳承人陶亞說:“他們年齡太小了還都上學,才10歲,我們祖傳的手藝以后肯定讓他們發揚光大。”
看著就很誘人,我們也希望這道美食非遺項目,能像陶亞說的那樣經久不衰,將更多美味秘訣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