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宿遷市各地都忙著麥收,為了減少環境污染,各地都在嚴格巡查管理,避免農戶焚燒秸稈,那么,這些曾經渾身是寶的秸桿如今去哪了?又派了什么用場呢?
6月9日上午,宿遷市泗陽縣穿城鎮的一處麥田里格外熱鬧,伴隨著機器轟鳴聲,一臺臺秸稈粉碎機、打包機正在田間來回穿梭,不一會兒,地上的秸稈很快變成了規格完整的圓柱形草包。農機手李瑞峰從事秸稈打包工作已有3年多時間,他告訴記者,每到小麥豐收季節,他是最忙的。
農機手李瑞峰說:“麥稈撿起來之后,是進包箱里面,把它打成卷打成大包,鋪上網子包住之后壓力夠了,就會打包出一個大圓包,一天能打個四五百把。”
除了秸稈有人服務到田地,對于農民來說,每畝地還會有25元的補貼。
而打包好的秸稈,會被運輸到統一的秸稈收儲點。在泗陽縣三莊鄉某秸稈收儲點,這里打包好的秸稈已經堆得足有三四層樓高。據收儲點負責人劉曉明介紹,今年夏天他雇傭了10多臺秸稈打包機,主要服務于三莊鄉、穿城鎮兩個鄉鎮,預計今年打包秸稈8000畝左右。而成捆的秸稈,最終也會被再利用。
秸稈收儲點負責人劉曉明說:“我們這個秸稈好處很多,秸稈可以運到泗陽發電廠作為燃料,還有我們這秸稈可以作為牛和羊的飼料,泗陽養牛養羊的很多,其次,這些秸稈可以運到菌菇廠作為菌類的基質。”
宿遷市泗陽縣農業農村局能源站站長莊曉峰說:“每年都有250萬的資金,專項用于秸稈機械化收集打捆試點工作,主要補助的對象,是我們秸稈收儲利用的企業。”
據了解,宿遷市泗陽縣夏季三麥種植面積為70.04萬畝,產生秸稈31.11萬噸,可收集秸稈25.2萬噸,目前秸稈機械化收集打捆工作,已經在泗陽縣10個鄉鎮開展試點,試點面積超過5萬畝。
宿遷市泗陽縣農業農村局能源站站長莊曉峰說:“有力地助推了我縣秸稈禁燒工作,也將秸稈綜合利用技術和產業化發展相融合,達到互利共贏,實現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6%以上。”
秸稈禁燒一直是困擾各地的一個老大難問題,強制禁燒不如提前疏導。變“禁燒+處罰”為“教育+收益”才能更好幫助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