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20日,在泗洪縣龍集鎮尚嘴村漁港建設施工過程中,工作人員挖到一門火炮。經過2個多月的清理研究,泗洪縣博物館初步鑒定,該火炮屬清朝咸豐辛酉年時期鑄鐵的紅夷大炮。
11日下午,記者在泗洪縣博物館館內看到了被挖出的火炮。只見這門火炮的炮壁很厚,炮體也很重,雖然炮身銹跡斑斑,但在炮口附近可以看到有38字銘文,為“欽差大臣幫辦安徽全省軍務,大清咸豐辛酉年菊月,江南提督軍門庫楚特依,巴特魯李印世忠”。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清朝大炮炮身留有如此多的文字也實為罕見。
據了解,這門火炮是今年2月20號,在泗洪縣龍集鎮尚嘴村發現的。據目擊者尹繼升回憶,當天上午,施工隊的一輛挖掘機在作業過程中,無意中挖到了一個硬東西,硬東西上還有“大清”等字樣,附近的村民都跑來圍觀。
為了保護好文物,當天下午尹繼升就向當地政府和文物部門匯報了此事,并將大炮上交保存在泗洪縣博物館內。但由于疫情原因,直到4月下旬,泗洪縣博物館才開始對這門大炮進行清理和研究。據介紹,炮身銘文中的江南提督李世忠,為太平天國降將,根據“咸豐辛酉年菊月”的字樣,可推斷這門火炮制造于1861年10月。據查證,這種火炮俗稱“紅夷大炮”,明代后期由歐洲傳入中國,由炮管、炮耳和炮尾三部分組成,固定在石質的炮臺或有輪推車上使用。“它的發現是我們泗洪乃至宿遷市首次發現,對研究清代時期(泗洪、宿遷)的軍事和防御有重要意義。”泗洪縣博物館館長馬公說道。
據了解,發現火炮的泗洪縣龍集鎮尚嘴村位于洪澤湖腹地,隔著洪澤湖可遠眺淮安市洪澤區與盱眙縣,從古代至今都是洪澤湖的水上要道,這門火炮的發現也證明清朝時曾有軍隊駐扎于此,泗洪縣博物館將對這門清朝火炮進行除銹處理,并為其安裝支架,后期將放在泗洪縣博物館進行展示。
總共: 1頁
作者:劉震坤 泗洪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