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1周年,今天的國之昌盛、民之安樂,離不開無數革命先烈的流血犧牲。清明節期間,我們根據鹽城市五條嶺烈士陵園提供的30位宿遷烈士的原籍信息,深入鄉村舊地,尋找這些烈士的后人,共幫助16位烈士找到遺屬,并確認了另外13位烈士的遺屬信息,遺憾的是,尚有一位名叫陳同義的泗陽籍烈士,沒能找到后人信息。
根據鹽城五條嶺烈士陵園提供的信息,陳同義烈士為泗陽縣南劉集鄉農場村人。記者首先來到了宿遷市泗陽縣南劉集鄉退役軍人服務站,工作人員查詢了當地的烈士英名錄,發現確實有陳同義這個名字。
經過查詢有陳同義這個人,1922年出生,1947年參加鹽南阻擊戰中犧牲的,當時是班長,華東野戰軍一個班的班長。
退役軍人服務站站長朱波告訴記者,南劉集鄉原先確實有農場村,但后來由于區劃調整,已經變更為現在的花井社區。
宿遷市泗陽縣南劉集鄉退役軍人服務站站長朱波說:“陳同義這個人從烈士英名錄上是能查到的,不過沒有查到他子女有(領)撫恤金這塊,另外我們沒查到他的后代。”
因為當地烈士英名錄上并無家人信息包括聯系方式,記者就和工作人員一起前往花井社區進行尋找。社區副主任徐敏春今年62歲,是土生土長的當地人,而根據他的敘述,花井社區只有三戶姓陳的住家戶,他們并沒聽說過有陳同義這樣的烈士。
花井社區并無此人,會不會是地址存在偏差?徐敏春告訴記者,早在解放前,此地叫畜牧場,解放后又變更為知青農場,直到八十年代后才叫農場村,附近原先還有個村叫農科村,但是經過聯系農科村根本沒有陳姓農戶。
宿遷市泗陽縣南劉集鄉花井社區副主任徐敏春說:“存在幾種可能性,不是我們南劉集鄉,有可能是別的村,或者是他自己(陳同義)當時說錯了,或者地址存在變更。”
陳同義烈士的遺屬信息沒有找到,成為我們唯一的遺憾。
上天不負有心人。在記者和相關部門的不懈努力下,共幫助16位烈士找到了遺屬,并確認了另外13位烈士的遺屬信息,讓這些埋骨他鄉70多年的29位烈士,最終找到了遺屬后人,魂歸故里。
讓烈士魂歸故里是對英雄最好的祭奠,也是對他們后世子孫最好的慰藉。咱們中華兒女會永遠銘記他們,向每一位先烈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