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熱血青年為了保家衛國,毅然參加革命,最后犧牲在異地他鄉。在鹽城五條嶺烈士陵園里,安葬著60多位找不到遺屬的宿遷籍烈士,隨著我們尋訪的進行,如今只剩下五六位沒找到后人。4月13號的《帶烈士回家》,一起尋找沭陽胡集烈士梁奎生的后人。
記者從五條嶺烈士陵園了解到,梁奎生烈士原籍是沭陽縣胡集公社湖東大隊西梁組,胡集公社也就是現在的胡集鎮,記者先趕往胡集鎮退役軍人服務站了解情況。
胡集鎮退役軍人服務站人員通過查閱資料確認梁奎生是胡集鎮人,1944年入伍,先后任班長、排長,于1948年在鹽城因戰犧牲。
工作人員介紹,在沭陽縣的《民政志》里,胡集鎮151名革命烈士都登記在冊,根據記錄,梁奎生烈士犧牲時是華東野戰軍十二縱隊三十五旅一0三團二營排長,1921年出生,犧牲時才27歲,因為沒有結婚,所以沒有直系親人在世。記者和工作人員一起驅車趕往原籍地的村委會了解,梁奎生烈士有三個侄子,現在只剩一個侄子梁軍,現在居住在西梁組,住205國道邊。
記者了解到,梁奎生烈士原籍地是湖東大隊西梁生產隊,現在已經是湖東社區西梁組了,侄子梁軍還生活在原籍地。記者聯系上梁軍后得知,梁軍今年56歲,二叔梁奎生犧牲的時候,他還沒有出生,關于二叔的信息,都是聽父親給他講述的。
“(二叔)他年輕的時候個子又大,身材高大猛壯有勁。身高好像有1米8,我父親個子也不矮,他們老姊妹三個子都不矮。”梁奎生侄子梁軍說道。
梁軍說,自己父親這輩有兄弟姊妹三個,自己的父親梁奎仁是老大,也就是梁奎生烈士的大哥。聽父親梁奎仁說,二叔梁奎生是個急性子,在沒有參軍之前,沒少和他急眼。后來,二叔參軍走了,有機會告訴家里人的,都是自己在部隊訓練的事,作為排長的二叔對戰士要求嚴格,動作不到位要一直練標準為止。在他們眼里二叔是一名英勇無畏的軍人。
“聽老爹老奶這樣講,年紀輕輕的扛著炸藥包去炸別人的碉堡,那會很年輕的時候就犧牲了,肯定比較勇敢,不勇敢能做出這樣的事情來。”梁奎生侄媳婦滕秀英說道。
記者還得知一個感人的細節,在1948年,梁奎生的部隊整裝出發去鹽城的時候,剛好從家門口路過。二叔還特意回家看了一下,沒想到這匆匆一面竟是永別。
“部隊走這邊過,走家里面的,然后和我奶奶見一面就走了,也沒說什么,沒聽說什么,說一下過去就打仗了。”梁奎生侄子梁軍說道。
沒過多久,鹽城前線傳來消息,二叔帶領的一個排全部犧牲了。雖然家里人都知道梁奎生犧牲在鹽城,但一直不知道安葬在何處。當記者告知梁奎生烈士現在安葬在鹽城五條嶺烈士陵園的時候,梁軍很激動,表示全家人都要去鹽城給二叔掃墓。
“逢年過節去燒點紙、獻點花,告訴下一輩,有一個老輩是一個英雄,當兵在部隊里面,還是一個保家衛國的戰士,為了解放全中國。”梁奎生侄子梁軍說道。
烈士的鮮血換來了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帶烈士回家》繼續尋找沒有聯系到家人的宿遷籍烈士,希望所有烈士都能魂歸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