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號下午,有市民向我們欄目反映,稱有人在宿豫區侍嶺鎮的一處施工現場挖出了幾十枚炮彈,嚇壞了施工的工人。施工現場怎么會出現這么多炮彈呢?一起來看一下。
8號下午3點多,記者趕到了位于宿豫區侍嶺鎮吳圩村的一處施工現場。村民們告訴記者,第一個挖出炮彈的人是工人小鄒,今年28歲的小鄒開挖掘機已經有9年時間了,8號上午他在工地翻地時,意外挖到了一枚銹跡斑斑的炮彈。
周邊居民介紹,在解放戰爭初期,宿豫吳圩曾是“宿北大戰”核心戰役地帶,戰斗十分激烈,隨后幾十年,當地村民曾陸陸續續挖出過不少槍支彈藥,但一次性挖出那么多數量的炮彈,還是第一次見。
“一開始我們也就認為是手榴彈,沒認為是迫擊炮,剛開始就是感覺好玩,拾起來。”周邊村民 盛先生 說道。
今年69歲的許傳義做過吳圩村小組長,曾經發生在這里的戰斗,他也聽老一輩人講過不少。
“(宿北大戰)吳圩(人和圩)打七天七夜,戴之奇就死在我們吳圩,戴之奇是師長呢,這是戰壕外圍,以后填平就填在里面了。”村民 許傳義 說道。
一上午的時間,村民們一共自行挖出了12枚炮彈,考慮到這些炮彈可能有爆炸的危險,村民們也不敢私自處置,立即報了警。
“我們初步判斷12枚為迫擊炮彈,我們迅速將周圍的圍觀群眾進行隔離,第二我們聯系了我們市局特警支隊專業人員到場進行指導。”宿豫公安分局侍嶺派出所民警 馬偉深 說道。
民警封鎖現場后,又組織人員進行翻挖,隨后又在周邊挖出了27枚同類型炮彈,且炮彈上均刻有“民國”字樣。
“考慮到應該是當時國民黨軍隊潰敗的時候,遺留下來在我們這個地方的。”宿豫公安分局侍嶺派出所民警 馬偉深 說道。
“民國叁十四年”也就是1945年,而宿北大戰是1946年12月打響,民警推斷,在宿北大戰中,國民黨部隊為了阻擊我軍前進,在吳圩周邊挖了很多壕溝,配有迫擊炮等火力,應該就是這批迫擊炮彈的來歷。雖然時隔幾十年,但這些炮彈大多形體完整,火藥和擊發裝置還在,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
為了安全起見,目前這39枚炮彈已被移交至專業部門妥善處理,后期將集中進行銷毀。
民警 提醒:大家如果說以后我們群眾在日常的生活中發現這種類似于疑似炮彈的物品,一定要及時報警,聯系專業的人士到場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