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大戶臧軍輝:“(供應)宿遷市區范圍內的各大酒店還有一些超市、高端超市。我們現在的這個黃瓜棚,每一棚都在15000斤左右,產量也好,品質也好,今年的收益也很可觀。”
“一畦芹菜綠蔬園,葉柄多筋嫩葉鮮”。離開臧軍輝家,走進另一個大棚,一大片翠綠“闖”入眼簾,綠油油的芹菜煞是喜人,工人們正在忙著收割。這里的芹菜是美國西芹文圖拉,品種的優勢是纖維少、口感好、抗病性強。11月開始收獲,現在已經接近尾聲。
這里20多個連成片的蔬菜大棚都是種植大戶孫思軍家的,雖然芹菜收尾了,但48歲的孫思軍絲毫不閑著,正在另一個育苗大棚里忙碌著。
種植大戶孫思軍:“上茬的芹菜現在已經結束了,土地已經打掃干凈,耕出來了,現在就開始做茄子苗、裝茄子杯。”
孫思軍種植大棚蔬菜有14個年頭了,從一開始一兩個棚子小打小鬧,到如今二十幾個大棚實現規模化、產業化,平均每畝產值2萬元左右,收入比在外打工高很多。
除了芹菜、黃瓜這些常規蔬菜,南方水果火龍果也在聯伍村安了家。種植戶郭宜江去年從江西引進火龍果,試種了三個大棚,經過一年培育,今年7月份火龍果掛果,又紅又大的果實可以一直結到3月份,單單火龍果就能帶來5、6萬塊錢的收入。為了不讓土地閑置,郭宜江還采取了火龍果和茄子套種的方式。
種植戶郭宜江:“從3月份斷果到一直到7月份,正好我們套種的茄子開始上市,把季節岔開了,每年果閑地不閑。來年再擴種,在原有的基礎上要擴個4、5倍出來。”
“蔬菜之路”在這個村子正在越走越遠,不過就在幾年前,村里種植蔬菜的還只是零星幾戶,種植技術也只有少數人掌握,后來村里成立了聯伍村聯農合作社,一些種植大戶紛紛加入,高效農業已經在聯伍村蓬勃發展。
宿城區羅圩鄉聯伍村負責人張益鳴:“從2013年以后有一種井噴式的發展,有22戶大戶帶動村民近1000口人在種植蔬菜。下一步,我們這邊在村西邊又流轉了300畝土地,準備投入1000萬元,做一個聯動式的瑞高效大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