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秋收大忙時節,稻草秸稈隨處可見,處理它們成為老百姓頭疼的問題。在沭陽縣華沖鎮,偏偏有人從這種隨處可見的稻草中發現了致富商機,把它們變廢為寶,把稻草變成了工藝品,一起去看看。
11月3日上午,記者在沭陽華沖鎮一家景觀工藝品有限公司看到,廠內十多位工人忙個不停,有的在依著圖紙焊接稻草人的鋼筋內架,有的在往鋼架上纏繞稻草。
“我們稻草工藝品是在網絡上銷售到各大景區、農莊,這些地方他們都有需要,今年比較好的是政府很重視我們這個項目,政府也采購一些這些東西回去造景,吸引人氣。”景觀工藝品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敏 說道。
張敏告訴記者,四年前,她還在老家華沖鎮經堂村開網店,主要銷售花木。一次偶然機會,她看到網上有人銷售稻草編織品,這引起了她的注意。
“發現我們這個稻草在外地可以做成草繩、草簾來買,也可以做成藝術品,坐上架子,做成各種造型,然后銷往各大景區,這樣我們當地稻草就可以利用起來。”景觀工藝品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敏 說道。
為了打開銷路,張敏多次到山東、安徽、浙江等地參加稻草藝術展,學習稻草加工技術。回來后,在華沖鎮成立景觀工藝品有限公司,主要經營稻草加工。
“我們當地政府他們幫我們宣傳,幫我們收集秸稈,然后組織工人把它做成草繩、草簾、然后我們才能再加工利用,然后再銷售,產生效益。”景觀工藝品有限公司總經理 張敏 說道。
此外,張敏還在網站上注冊網店,網上銷售稻草加工品,目前訂單供不應求,一年效益500萬左右。
稻草變金條,不僅讓秸稈有了好的出路,還帶動了當地農民就業增收,。
房前屋后的廢棄物變成了“香餑餑”,目前,沭陽縣大力發展創意農業,引進草繩加工、秸稈壓縮設備、麥秸稈編織、草簾制品等加工技術10多項,將稻草加工拓展到旅游、文化、環保、食用菌標準化示范項目等領域,全縣有300多家創意農業企業,產品涵蓋干花、草繩、草簾、編織帶、秸稈壓縮飼料、工藝品等10多個系列,每年為農民帶來收入2億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