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閱兵是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最新成就集中體現,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今年的國慶閱兵更是億萬人矚目的焦點。而在宿遷,有一位老兵丁步池曾經參加過1958年國慶閱兵,那時候新中國才剛剛成立9年,這場61年前的閱兵是一個什么樣的場景?老人身上又有著怎樣的故事,我們一起來聽聽。
上午,大女兒丁美推著丁步池老人在小區里遛彎。丁步池今年已經87歲,身體大不如從前,思維也有些遲鈍。但是在以前,對于參加閱兵的那段經歷,他常常會講給兒女們聽。
雖然老人現在表述不清,但是老人以前很喜歡看書寫字。大女兒給記者看了一份丁步池老人自己寫的《個人主要經歷-我的革命生涯》手稿。通過手稿,我們也了解到更多關于老人的經歷。丁步池1932年出生于宿遷駱馬湖邊的一個小村莊,19歲那年他報考了國家軍事干部學校。
丁步池手稿:“我被分配到海軍部隊,于7月28日離開揚州前往青島到達海軍預科總隊,進行三個月的入伍教育。”
之后丁步池被分配到第三海軍學校進行學習,1953年畢業后就在青島海軍基地魚雷快艇部隊工作,1958年1月,正式編入大連水面艦艇學院第八屆魚水雷系三十三中隊本科。
丁步池手稿:“由于國慶節閱兵的需要,每年參加受閱的海軍軍事分隊,都是從大連海軍學院學員中選拔,挑選的條件是:政治素質一流,身體條件好,身高在1.65米到1.75米,相貌英俊,五官端正,目光有神,氣質與身體協調性好?!?/P>
要求雖然高,但是經過層層篩選,1958年3月,丁步池入選了海軍軍事方隊。接下來便是嚴格的訓練,然而選入方陣如果訓練不合格,依然可能被淘汰,所以大家都繃緊了神經,害怕被別人替代。
丁步池所在的方隊共有202個人,兩名領隊走在前面,其余200名軍官編成10乘20人的長形方隊向前行進,在當時,七個多月的訓練,他們吃住都在北京天壇公園的帳篷中。
丁步池手稿:“訓練時十分嚴格,踢正步時,要求“踢腿生風、落地砸坑”,要整齊劃一,向前踢出75厘米,腳要繃直,腳尖下壓,腳離地25厘米,行進速度每分鐘110到116步。”
1958年10月1日,上午9時55分,毛澤東主席和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陳云、鄧小平以及黨和國家的其他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檢閱中國人民解放軍和群眾游行隊伍。
丁步池手稿:“踏著《解放軍進行曲》的旋律,意氣風發地由東向西通過天安門廣場,走出了軍威,彰顯了國威,天安門城樓上毛主席和國家領導人不斷向我們揮手致意。”
1963年6月,由于丁步池生病,不能繼續在部隊工作,于是轉業回到宿遷,分配到中國人民銀行宿遷縣支行工作。之后就一直在銀行系統工作,直到1995年退休?,F在丁步池的家中,還珍藏著閱兵時留下來的照片,照片上官兵們身著白色軍裝,步伐整齊,十分威武。
再過幾天就是今年的國慶大閱兵,有時候丁步池想到這就會激動地流淚、說不出話。雖然老人因身體原因,語言上表達不清,但是他的心思,兒女們都知道。
丁步池大女兒丁美:“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們全家都要帶著老爺子看閱兵,每年他都在看。”
時光荏苒,回首曾經的閱兵經歷,不變的是丁步池永恒的軍魂。而億萬人矚目的大閱兵,呈現的不僅是祖國軍人的精神氣質,更是我們的民族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