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過七十古來稀。70多歲的老人早該含飴弄孫、頤養天年了。不過,宿遷市宿城區項里街道雙河居委會78歲的紀青繁,每天從早忙到晚不停歇,熱愛種植的他種植芝麻還種出了名堂,來看他種的芝麻有什么稀奇之處?
河坡種芝麻 產量高兩倍
9月17日下午,當記者來到宿遷市宿城區項里街道雙河居委會紀橋組時,紀青繁老人正在民便河附近的四分地里忙活著收芝麻。俗話說“芝麻開花節節高”,可紀老種的這片芝麻每株都兩米多高,結成的蒴果密密麻麻分布在莖身,已經完全看不到節竿。
紀青繁家靠近民便河,河坡有塊地就在他家的宅基地內。今年春節前,民便河疏通河道,從河底翻出來的淤泥倒在了河坡上,一向愛勞動的紀青繁老人有了個主意。
紀青繁:“這個土是老土,很肥。我花了有20天的時間,把土平整好。種什么呢?我覺得這種土最適合種芝麻,因為芝麻是直根,不怕旱。”
買來普通的白芝麻種子種上之后,老人時不時的就會來看看,剛開始看到發芽很少,老紀還有些失望,不過開春一場雨,芝麻一下子都冒出了苗。
9月上旬,這片四分地的芝麻成熟了,老紀剛剛采摘了一分地左右,產量就把他嚇了一大跳。
紀青繁:“這三袋芝麻是我昨天收上來的,我昨天稱了一下有13斤。在我所有種的芝麻里面大概有1/4。這兒還能收20斤,地里的還有10來斤。現在的4分地收了別人大概有一畝地的還要多。”
河坡上隨便種植的芝麻長勢這么好,附近鄰居常常來圍觀,大家說,這和老人的勤勞能干有很大關系。
記者從宿遷市農委了解到,全江蘇包括宿遷在內都不是芝麻的高產量區,宿遷市沒有成規模的種植區,一般農戶小規模的種植,畝產只在50到80斤左右,而紀青繁老人種的芝麻畝產超過100斤,確實屬于高產量,這可能是優質籽種和水土肥沃兩方面原因共同形成。
勤勞為本 幸福晚年
四分地的芝麻,讓紀青繁老人收獲了很多的快樂,其實,種芝麻只是老人的一小部分勞作內容。老紀還有哪些故事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記者在附近河坡上發現,別的地段大多是雜草叢生,而紀青繁老人家邊的這片卻規劃整齊,有一片芝麻田,還有一片紅豆,78歲的老人天天在農田里忙活著。
網上有句調侃的話“不想做廚子的裁縫不是好司機”,形容一個人擅長做的事情多,而紀青繁老人正是這樣一個多才多藝的人,年輕時候做過老師,做過建筑工程,退休后還自學法律,現在經常給附近村民提供免費的法律咨詢。
紀青繁的老伴龔守蘭今年也69歲了,夫妻倆平時相濡以沫、互相扶持,對老紀這么不知疲倦的勞動,龔守蘭說,一家人都挺支持,不過看到忙了一天的老伴偶爾露出倦意,也會有些心疼。
這樣一位愛勞動的老人,每天都是笑容滿面,樂觀積極的精神也感動了不少附近的村民。
記者采訪結束前,紀青繁還總結了自己的一些人生感悟,想要分享給市民,特別是老年朋友。
紀青繁:“人人都要愛勞動,心態要好,勞動能治百病,勞動能鍛煉身體,我就拿自己的體會,讓大家作為一個參考。”
真是一位樂觀開朗又愛勞動的老人,勤勞是咱們國家的傳統美德,我們也要向這位閑不住的老紀學習,生命不息、勞動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