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革命先烈們的生命和獻血換來的。而了留下這段歷史,也為了讓大家記住曾經的英雄們。在沭陽縣華沖鎮,有一個由當地百姓自發組建并無償守護的無名烈士陵園,距今已經有50多年的歷史了。今天《守墓人的故事》,我們就走近這群守護烈士靈位的人。
50年前戰爭慘烈 村民自發建墓
在沭陽縣華沖鎮東元莊村,有個東元莊漣水戰役群葬烈士陵園,面積在2000平方米左右,這里埋葬著漣水戰役中的500名烈士。這些烈士來自全國各地,卻無名無姓。清明時節,安靜的陵園里,青松依然挺拔著,一群老人在墓碑前整理著來祭掃的人獻上的花圈。這群老人不是別人,正是自發組成的護陵隊成員也是當地村民。
故事還要從1948年漣水戰役說起。當年漣水戰役打響后,沭陽縣東元莊村是戰役的糧草供應站也是臨時救助站。前方戰場上的傷員都會帶到這里救治。當地村民伍洪儉老人今年已經90歲了。當年剛剛16歲的他,作為青年學生加入到救治工作中。
戰爭是殘酷的,再加上當時醫療設備落后。有的戰士肢體斷了還能跟著部隊勉強前進,有的戰士卻因為無藥可治而犧牲。然而戰事緊張,犧牲的戰士也都是就地掩埋。
看到戰士們為了革命而犧牲,當地老百姓也都有力出力。大家不僅拿出自家僅有的糧食,還自發組織一起制作軍鞋支援前線,有的百姓看到戰士們因為傷病痛苦而想盡一切辦法。
護陵隊員董紹德老人今年84歲了,雖然當時沒有參加救治工作,但是村莊四處丟棄的戰士殘肢,讓他印象深刻。殘肢四處掩埋、烈士合起窮葬,當地百姓看在眼里也痛在心里。1966年,31歲的董紹德已經是當地的民兵營長,為了讓烈士們能有所歸屬。他有了一個想法。
沭陽縣華沖鎮東元莊村村民董紹德:現在已經和平了,感到這些烈士也不知道是哪兒的,就給他們殉葬找找弄成一排墓。
說干就干,在當地黨支部的支持下,所有民兵隊員和團員們齊心協力,將漣水戰役中的烈士們重新整理,掩埋。并自費為戰士們做了一個漣水戰役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紀念碑。
村民組成護陵小組守護無名烈士50年
1966年,東元莊漣水戰役群葬烈士陵園正式建成,成為當地甚至周邊地區的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基地。但是因為當時做的都是土墓,隨著時間的推移,墓地也雜亂起來。為了讓陵園環境更好,護林隊員們有了新想法。
2013年,董紹德重回老家時發現,曾經打造的陵園已經變了模樣,心里一陣心疼。聽說陵園要重建,曾經經歷和目睹過漣水戰役的村里老一輩們都前來支援,90歲的伍洪儉爺爺甚至拿出了自己的積蓄。
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村民們把原來的土墓換成了直徑兩米七的水泥墓,并栽種上了青松。而當地民政部門得知后,被村民們的做法所感動,補貼了重建時的所有費用。
現在,護陵隊員的16名成員從普通百姓、黨員、老退伍軍人到經歷過戰役的老兵都有。那些戰爭歲月留下的歷史沒有被忘記,為了和平付出生命的無名烈士也沒有被忘記。清明時節,學生師生們再次來到這里祭掃烈士,緬懷烈士。伍洪儉老人也特意來到這里,看看曾經的英雄,為烈士墓拂去最后的落葉。
編后:慘烈的戰爭中,烈士們用鮮血換回了今天的幸福生活,這群樸素的村民也一直牢記這段歷史。這樣的故事讓人心生敬仰,讓我們傳承烈士遺志,努力奮斗,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