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末,四月初,正是時令美食青團上市的時候,雖然過去咱們宿遷人沒有吃青團的習俗,但是隨
著網紅青團的出現,各大甜品店都開始售賣青團,那么這種甜糯的青團到底是怎么做出來的?青團對于
清明來說又有著怎樣的意義呢?
市民杜靜是宿遷本地人,曾經在蘇州生活過四年的時間。她說,每當快到清明,蘇州的大街小巷都
開始售賣青團。青團要用艾葉的汁來做,清明時節,艾草比較鮮嫩,口感也會更好。
杜靜:“小河邊野山上,像我們北方也一樣,在沒有經過翻動的土地上,靠近這個河邊都有大批大
批的艾草。”
為什么青團要用艾葉來做呢?相傳有一年清明節,清兵追捕太平天國將領李秀成,清兵添兵設崗,
防止村民們給李秀成帶吃的東西。一位農民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
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于是做成綠色的團子混過村口的哨兵,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來。
杜靜:“從3月份到清明節前后,清洗完之后再配上糯米就可以制作小團子。”
“搗艾為汁,和粉做團,色如碧玉。”文人筆下的青團,像是一幅畫,一幅春天。市民蔣遠山出生
在安徽蕪湖,是個地地道道的皖南女子,從小就吃著青團長大。清明將至,她要親手制作這道童年記憶
里的美味。
蔣遠山:“清洗一下,再到開水里面焯一下,攪拌之后跟糯米粉在一起做,就可以做艾草青團了。
”
蔣遠山說,小時候家里做青團都是全家上手,其樂融融。
蔣遠山:“小時候每次吃青團的時候,我家有三個姐姐,我媽就會讓大姐去干嘛,二姐去干嘛三姐
去干嘛,我說我要去干嘛的時候事情都已經安排完了,我媽就說你就在那吃就可以了,所以我從小就負
責吃。”
作為家中最小的閨女,也是最受寵愛的一個。如今,蔣遠山嫁到宿遷已經十年了,為了留住家鄉的
味道,她自己也學會了做青團。
蔣遠山:“懷念在家鄉的時光,也是給我自己的孩子吃,告訴他什么樣的季節吃什么樣的食物,讓
他有這種節日感,讓我的孩子知道這個,把傳統繼承下去。”
青團的制作需要艾葉、糯米,肉、筍、蝦米、豆腐干、豆沙,一口咬下去不僅則會給唇齒間帶來淡
的香味,更是讓讓舌尖觸摸到春天的氣息。
這道節令美食中,藏著家庭的溫暖和故鄉的味道,清明將至,您也可以在家制作一下青團,品嘗春
天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