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晚有一個小品讓不少人都印象深刻,那就是開心麻花團隊表演的《占位子》,一群家長為了給自己的孩子在課堂上找一個滿意的位子,可以說是唇槍舌戰,使盡渾身解數。眼下,新學期開學剛剛一個星期,孩子的座位問題也讓不少家長非常重視。那么,教室里的位子到底應該如何安排?孩子成績真的會受到座位影響嗎?
小品用夸張的表現手法體現了部分家長焦慮、急功近利的教育心態,而老師也表示或多或少的也的確存在這樣的情況,只不過現實中家長們的表達方式會比較委婉。
一年級老師朱清:一般來說,第二排和第三排,他們比較向往,第一排在老師面前,可能就是距離黑板太近了,家長可能會考慮到對孩子視力可能不是太好。
小品中提到的一張在網絡上盛行已久的座位圖,教室里的座位被分成了好幾個區域,其中占據C位的是學霸區,也就是教室里中間前三排左右的位置。采訪中,一些家長表示,他們比較認同前三排是班級“C位”的劃分。
家長鐘先生:坐在前幾排,即使后邊有亂七八糟的打擾對他干擾也小,再一個他坐中間小孩的視力也比較正,他的眼睛不會造成斜視。
家長魏女士:應該是偏前一點要好吧,后邊有時候會受影響的,會受那些不愛學習的學生影響。
那么,學生們自己對于教室里的座位有著怎樣的認知呢?
三年級學生張文瀚:因為我在班里的個子中等,勢力也中等,我覺得我坐在第三排,視線也好,聽課效率也好,我覺得第三排很適合我。
二年級學生朱辰月:我自己坐的是第四排,我看的還是蠻清楚的,(周圍的同學呢)周圍的同學坐第幾排我感覺他們都無所謂。
采訪中,一些班主任老師指出,在分配座位的時候,他們更多的根據孩子自身的情況進行安排。
一年級老師朱清:我們一開始就會按照孩子的身高高矮,他的視力情況,前后位置我們基本上就定下來了,像那些個子高的同學,我們自然而然的會安排到后面去坐。
而且記者發現,不少班級基本上都會采用每隔一段時間進行調動座位的方式,來保證座位分配的公平性,這樣一來也有利于孩子適應不同的視角,保證身心健康。
一年級老師朱清:一個學期的調整頻率在一個月動一次,這個指的是平移頻率。本來坐在邊口的移完以后,自然而然的坐到中間去。
老師也提醒,孩子的教育不能光指望學校和老師,家長的陪伴也很重要。家長要把勁兒使對地方,只有這樣,孩子將來才有可能憑真本事“占”到適合他、屬于他的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