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共宿遷市委 宿遷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宿遷“中國酒都”建設的意見》正式印發。根據《意見》,宿遷將以“六大工程”為抓手,加快做大做強酒產業,做特做美中心城市,做優做響酒都品牌,全力將宿遷打造成為聞名全國、享譽世界的“中國酒都”。
中共宿遷市委 宿遷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宿遷“中國酒都”建設的意見
為充分利用宿遷獨特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形成的釀酒環境,借助白酒產區優勢和洋河、雙溝品牌,建設“中國酒都”,推進全市釀酒產業健康快速發展,實現產城融合,精塑酒都形象。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真落實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持以產城融合、產業融合為路徑,以“六大工程”為抓手,加快做大做強酒產業,做特做美中心城市,做優做響酒都品牌,全力將宿遷打造成為聞名全國、享譽世界的“中國酒都”。
(二)建設目標
1.做大做強酒產業。到2023年,酒產業規模實現倍增,力爭新增主營業務收入500億元以上企業1戶,30億元以上企業1戶,10億元以上企業2戶,億元以上企業6戶,規模以上企業15戶,酒產業主營業務收入突破700億元,配套產業主營業務收入超百億元,實現以濃香綿柔型白酒為重點,芝麻香型、醬香型等其他香型白酒以及啤酒、紅酒等多品類酒競相發展的產業集群。
2.豐富酒都內涵。到2023年,形成融名酒古鎮、釀酒基地、酒莊酒街、技藝展演、文化傳承、康養旅游于一體的“中國酒都”格局,使宿遷成為飄著酒香、沐著酒韻的酒都名城。
3.打造全產業鏈。到2023年,以釀酒產業為核心,建設一批原料基地,開發一批酒文化旅游產品,打造一批地標景點,提升服務平臺,形成集原料產地、創意設計、酒類釀造、包裝物流、品牌營銷、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酒業產業鏈。
4.打響酒都品牌。到2023年,酒類品牌得到有效弘揚和發展,酒文化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中國酒都”—宿遷國際知名,成為國際頂級的濃香綿柔型白酒產區、產城融合示范區和世界著名酒文化旅游目的地。
二、實施六大工程
(一)大力實施酒業倍增工程。
1.構建多元產業體系。實施白酒產業五年倍增計劃,增加白酒產能,提升品牌影響力。做大啤酒產業規模,豐富啤酒文化元素,提升啤酒在酒都的影響力。積極發展葡萄酒、黃酒、保健酒、果酒等其他酒類產品,形成以白酒產業為支柱,其他酒類為補充的多元化產業體系。
2.建設四大核心板塊。以洋河酒廠為核心,建設洋河白酒古鎮。把洋河古鎮建設成為世界優質白酒核心產區、酒文化活體體驗樣板區、特色酒鎮示范區。以雙溝酒業為核心,建設白酒名鎮。突出濕地生態特色,挖掘醉猿文化,打造水韻釀酒名鎮。以泗陽來安為核心,建設蘇酒重要釀酒基地。加快原酒生產、儲存、灌裝、包裝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來安基地的原酒生產能力、原酒儲備能力、成品酒包裝能力。以百威啤酒、青島啤酒為核心,建設市區啤酒釀造基地。加快推進百威啤酒三期建設,擴大青島啤酒產能,增強酒都的啤酒元素,提升啤酒區域影響力。
3.做大做強龍頭企業。蘇酒集團圍繞“千億產值、萬億市值”目標,挖掘綿柔型白酒的核心價值和市場潛力,推進產業融合發展,確保全國行業前三甲的地位。根據消費升級的規律,細分市場,針對消費側調整酒品結構,引導高端消費,提升高端產品市場占有率;根據消費方式改變,適應性調整營銷模式,形成全國無盲區、步步為營的銷售陣地;實施單品戰略,做強單品集群,培育一群50億級、百億級超級單品。支持企業利用資金、品牌、技術、營銷能力優勢,實施名酒并購重組。鼓勵企業走出去引進來培育國外消費市場,提升國際營銷能力和影響力。
4.壯大拓展酒企規模。采取資源優化、“一企一策”等舉措,精準培育一批重點中小酒企,引導企業走“專精特新”“ 品牌+酒莊”的差別化特色化發展道路,尋找和拓展新的市場空間。通過技術、質量、標準、品牌、服務的提升重塑壯大中小酒企,鍛造酒企梯隊。按照產業聯盟的思路,共用資源,提升中小酒企的單體實力和整體經營能力。通過3-5年培育,打造以龍頭企業為引領、特色酒企為梯隊的酒企“艦隊”,構筑中國白酒的“宿遷板塊”。
5.完善酒類配套產業。延長釀酒產業鏈條,從原料品種的選育、種植、酒品釀造源頭發力,完善提升酒類科技研發、創意設計、檢驗檢測等公共服務平臺,發展灌裝、包裝、印刷、制瓶制蓋等配套產業,延伸商貿、會展、金融、物流等關聯產業,促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打造釀酒全產業鏈。
(二)大力實施特色酒都建設工程。
6.打造酒都宿遷的獨特符號。充分發揮“英雄美酒生態好”特色優勢,做好酒與英雄、生態、城市的融合文章,將西楚文化、紅色文化、運河文化、濕地文化等融入酒文化之中,深度挖掘酒與英雄情懷、運河元素、生態品味,使“項王故里、中國酒都”成為宿遷城市的亮麗名片。
7.打造酒都風情的特色城市。將洋河白酒古鎮與中心城市融合發展,把酒都建設理念全方位融入中心城市建設之中,將中心城區建設成為酒文化拓展區、酒類交易中心和酒行業活動中心。規劃建設酒文化博物館、特色酒街等,建設集酒業展示、線下線上交易為一體的國際酒品交易中心,策劃舉辦酒類文化節、博覽會、封藏大典、研討會等活動。強化中心城市酒都標識,在中心城區建設酒都地標性建筑,加快設計制作一批獨具酒韻的城市雕塑、小品,命名打造一批蘊涵酒味的城市道路、公園、廣場,將酒文化全面滲透到中心城市肌理。
8.打造“千年酒香”的洋河古鎮。圍繞建設世界優質白酒核心產區、酒文化活體體驗區,構建“酒廠、酒鎮、酒街、酒家、酒莊”多位一體的空間布局,規劃建設特色酒街,進一步豐富酒鎮內涵。申創省級綿柔白酒特色古鎮,建設名酒體驗中心,打造中國首席酒文化體驗旅游目的地。
9.打造“濕地酒鄉”的雙溝名鎮。突出水城共融、藍綠交織、文化傳承的底蘊特色,打造集古韻、水韻、酒韻于一身的中國酒源頭生態體驗區。深入挖掘醉猿文化、濕地文化,用好“中國最具天然釀酒環境與自然酒起源的地方”資源品牌,建成白酒文化與濕地生態旅游獨特區域。
(三)大力實施“三品”提升工程。
10.豐富酒品類。精心培育、打造全球綿柔型白酒的領軍形象,確立濃香綿柔型白酒類核心地位不動搖,在此基礎上,引導和支持域內企業加強品類創新,豐富白酒香型品種,實現綿柔型、濃香型、芝麻香型等多種口味和香型互補發展,完善提升品類供給體系。適應消費多元化需求,豐富高中低度酒類品種,研發新風格、新口味、新功能的產品,開辟更多酒類“藍海”市場。探索推行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發展紀念酒、收藏酒、健康酒等新型產品,不斷提升產品供給水平。
11.做優酒品質。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和科技創新,鼓勵引進生物工程、基因工程和現代信息技術,開展品質革命,深化品質創新,打造行業品質典范。健全酒類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實現從源頭到終端的質量監管體系。建設酒類國家級技術中心和工程中心。實施標準升級工程,支持酒企、酒業協會等參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制(修)定工作,鼓勵制定白酒團體標準, 構建宿遷白酒標準化體系。
12.精塑酒品牌。鞏固提升“洋河”品牌,做優做強“雙溝”品牌,推動“洋河”“雙溝”齊頭并進、協同發展,形成兩大品牌“雙星閃爍”的發展局面。鼓勵支持乾隆江南、御珍酒業、分金亭酒業等加強品牌建設,培育知名品牌梯隊。依托綿柔型白酒這一獨特優勢,深化產區品牌宣傳,樹立中國白酒產區品牌新標桿。
(四)大力實施酒文化傳承工程。
13.挖掘保護酒文化。挖掘與宿遷白酒有關的遺址遺存、人文軼事、歷史傳說,展現宿遷白酒獨特文化屬性和特質,推動宿遷酒文化與紅色文化、西楚文化、運河文化、濕地文化融合,形成內涵豐富、富有特色的酒文化體系。讓酒文化載體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國家工業遺產。保護、傳承和發展洋河、雙溝釀酒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推進傳統技藝在傳承中創新發展。
14.宣傳展示酒文化。設計“中國酒都”的城市形象定位語和城市形象標識;組織打造一批酒文化精品,印好一部畫冊、編好一部酒文化典故、拍好一部影視劇,辦好酒文化節、封藏大典、名酒論壇等活動,通過文化載體,挖掘酒文化深度,拓展寬度,提升“中國酒都”宿遷的美譽度。
(五)大力實施酒旅游發展工程。
15.建立酒旅游體系。將酒文化旅游融入全市大旅游格局,一體規劃、一體推進。促進旅游業與白酒生產、研學、體驗相融合,完善延伸酒產業旅游鏈,拓展酒旅游深度和廣度。加快酒文化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推進酒文化博覽、風情小鎮、主題公園、特色街區、休閑酒吧等項目。設立釀酒工藝展廳或酒文化體驗中心,開發酒類衍生體驗產品、紀念品、酒類健康養生產品。
16.打造酒旅游地標。支持洋河股份發展以蘇酒文化為特色的集工業觀光體驗、文化休閑度假等于一體的復合型旅游基地,將洋河股份文化旅游區打造成國家5A級旅游景區。深化雙溝文化體驗區和科技雙溝旅游休閑區建設,形成以雙溝酒文化體驗為主線、濕地文化和紅色文化為補充的旅游特色。圍繞國家級景區創建,加快來安酒基地漢代釀酒文化旅游、乾隆江南御酒莊園項目開發,深挖酒道歷史文化內涵,打造特色景點。到2023年,力爭打造1個國家5A級旅游景區、新增1個國家級工業旅游示范基地。
(六)大力實施酒產區保護工程。
17. 明確產區發展定位。著眼建設集獨特的水土環境、釀酒原料、釀酒工藝、文化旅游于一體的白酒產區,加快酒業三次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推動原糧種植、釀酒制造、包裝設計、創意研發等一體化發展,完善酒產業生態鏈,實現種釀合一、酒旅融合、文旅融合。推進產區標準體系建設,提升產區品牌,培育酒文化新地標,加快將宿遷建設成為國際頂級的白酒產區。
18.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加大酒類生產區域環境保護和治理力度,推進水環境綜合整治,嚴控區域性環境污染,防止生態破壞。加快宿遷產區生態環境保護立法,從立法層面保護好水體、土壤、空氣、微生物群落等釀酒生態資源。強化環境執法監管,建立完善環境風險防范管理機制,做到環境風險及時發現、及時響應、及時處置。
19.推動酒企綠色發展。綜合采取清潔生產、過程控制、深度治理等措施,推進釀酒園區和企業建立綠色循環生產體系。通過創建一批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園區、綠色供應鏈管理示范企業,提升酒產業綠色發展水平。
三、推進機制
1.加強市級統籌領導。成立宿遷“中國酒都”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市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組長,相關分管領導擔任副組長,相關單位為成員。領導小組辦公室實體化運作,成立專門機構負責推進酒都建設工作。
2.發揮蘇酒集團作用。蘇酒集團(洋河股份)要充分發揮主力軍作用,積極參與“中國酒都”建設。強化酒都品牌宣傳,將企業品牌與酒都品牌、城市品牌一體化宣傳,促進企業影響力和城市影響力同步提升。積極參與主城區標識性建筑建設,積極投入洋河白酒古鎮、雙溝白酒名鎮的建設以及酒產業、酒文化、酒旅游等項目建設。
3.匯聚酒都建設合力。貫徹落實酒都建設“1+4” 頂層設計體系,為酒都宿遷建設提供有力制度支撐。各級各部門要積極參與酒都建設,建立健全由主要領導親自研究、分管領導具體推動落實的工作機制,根據本意見加快制定相關規劃和工作方案,編排一系列重點建設項目,凝聚推動酒都建設的強大合力。
四、保障措施
1.優化發展環境。各地黨委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要切實簡政放權,簡化項目審批程序,強化要素保障,確保項目順利實施。加強酒類市場規范化整治,打擊假冒偽劣和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繼續清理和規范各類涉企收費,切實降低企業負擔,為“中國酒都”建設營造良好環境。
2.加強資金支持。圍繞國家和省重點支持的領域積極向上爭取資金支持。市及相關縣(區)財政安排專項資金,對酒都項目建設予以支持。鼓勵各類市場化產業基金參與酒都建設,對新(擴)建酒類產業項目,市產業發展基金按市場化原則優先予以支持。支持金融機構加大對符合條件的酒企發放信用貸款,擴大酒企抵(質)押融資業務范圍。
3. 強化人才保障。健全釀酒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深化企業與高校院所合作共建,加強復合型釀酒專業人才培養。完善釀酒專業學科平臺。培育引進酒類釀造、品鑒、技術研發等專業團隊,大力培養國家級白酒大師、白酒評委,打造釀酒行業人才高地。
4.嚴格督查考核。“中國酒都”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研究制定年度工作計劃,細化年度目標和考核評價辦法,切實做好工作推進和跟蹤督查。建立通報、督查、考核機制,確保各項工作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