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宿遷市人民政府正式印發《宿遷市中心城區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三年(2019-2021)行動計劃》,一起關注!
宿遷市中心城區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三年(2019-2021)行動計劃
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高質量發展要求,結合中心城區教育事業發展實際,堅持問題導向,聚焦內涵建設,著力推進中心城區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學有優教需求,特制訂本計劃。
總體要求
?。ㄒ唬┲笇枷?/STRONG>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全國、全省教育大會和市委五屆六次、七次全會有關教育改革發展新的部署要求,以教育現代化建設為抓手,堅持全面提升、分類打造、強化保障的原則,著力推進中心城區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積極打造教育高地,努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
?。ǘ┠繕巳蝿?/STRONG>
到2021年,構建立德樹人落實機制,發展素質教育,推進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優質教育資源引領帶動力顯著增強,教育整體發展水平顯著提升。教育現代化水平實現全市領先,中心城區基礎教育首位度凸顯,社會滿意度顯著提高,成為基礎教育標桿和旗幟。
——辦學體制更加優化。深化基礎教育體制機制改革,中心城區基礎教育公民辦比例結構、學校管理體制、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要素保障更加有力,基礎教育發展動力顯著增強。
——辦學資源優質均衡。公辦幼兒園省優占比達到90%;宿豫區、宿城區率先啟動江蘇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縣區創建。創建省高品質示范高中1所,省四星級高中1所,省三星級高中1所,打造市優質校30所以上。
——辦學特色更加彰顯。按照一校一特色思路,以省級學前教育課程游戲化、小學特色文化、初高中特色課程基地建設項目為抓手,設立市級學校特色項目,推進“一校一品”工程,加強學校特色建設,創建省級學校特色建設項目10個、市級學校特色品牌項目20個。
——教師隊伍整體優化。小學專任教師本科率90%以上,初中專任教師本科率95%以上,普通高中專任教師研究生率15%以上,名優教師培養和引進取得新進展。
——內涵質量全面提升。加快發展素質教育,提高育人質量,全面提升立德樹人水平。教育現代化監測綜合得分進一步提升,達成度全市領先,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達到省定辦學標準。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成績、高中教育教學質量全市領先,優生培養取得新的突破。
重點任務
?。ㄒ唬┙逃Y源優化配置行動
1.加快學校建設。認真落實《宿遷市中心城區學校建設三年(2018—2020)攻堅計劃》48所中小學、幼兒園建設目標,制定項目建設實施時間表、路線圖,落實主體責任,加大投入力度,確保建設進度。(責任單位:各區政府、各功能區管委會、市教育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財政局)
2.推進標準化辦學。按照“新建學校標準化,存量學校補短板”的思路,加快學校標準化建設。嚴格按照招生計劃數和標準班額招生,實施銷號管理,2019年削減大班額學校14所,2020年削減大班額學校11所,基本消除義務教育學校56人以上大班額現象。貫徹落實《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實施意見》,推進辦學條件提檔升級。三年內改造提升30個鄉村小規模學校,確保鄉村小規模學校標準化達標率超過90%。(責任單位:各區政府、各功能區管委會、市教育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財政局)
3.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加快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中心城區教育信息化PPP項目建設,2020年公辦學?!叭▋善脚_”覆蓋率達到省教育現代化監測標準,全部建成市級智慧校園。到2021年,中心城區PPP項目正常運營,更好服務于教育教學管理,所有學校關鍵區域監控接入“宿遷校園安全視頻監管平臺”實現全覆蓋。(責任單位:各區政府、各功能區管委會、市教育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市公安局)
(二)學校品牌培育打造行動
4.全面打造優質學校。按照“分類打造、系統培育、集群發展”的思路,確定優質提升校和優質培育校建設名單。優質提升校重在鞏固品牌,推進高品質發展,優質培育校重在強化內涵,推進優質特色發展。學前教育按照新建幼兒園以省優標準規劃建設,存量園以“名園+”思路,加快省優創建,形成布點科學、就近方便的優質普惠發展新格局。義務教育按照“五位一體,集群發展”思路,分別構建東西南北中五個區域“2+N”集群發展模式,通過聯盟辦學、集團辦學,建立優質校與培育校“結對式”發展共同體,實施一體化監測、捆綁考核,形成義務教育優質集聚發展格局。高中教育按照“1+2+N”分類發展思路,推進宿遷中學創建省高品質示范高中;加強宿豫中學、馬陵中學品牌打造,提升辦學品位;加快實施宿豫實驗高中改造提質工程,創建省四星級高中;引導青華中學、文昌高中特色發展,差別競爭,支持北大附屬宿遷實驗學校、南外仙林分校宿遷學校、洋河中加國際學校精品辦學,形成普通高中優質特色多樣發展格局。(責任單位:各區人民政府、各功能區管委會、市教育局、市財政局)
5.深化拓展合作辦學。深入實施優質教育資源集聚戰略,進一步完善推進機制。各區(功能區)政府(管委會)財政安排合作辦學專項經費,用于支持教育資源引進和本地集團化辦學。通過政府之間的區域教育合作、優質教育資源之間的品牌合作等方式,多渠道引進品牌教育資源,擴大優質資源覆蓋面。三年內每個區(功能區)引進市外優質合作辦學項目1個以上,蘇州宿遷工業園區要繼續深化對蘇州先進教育理念的借鑒推廣。充分發揮區域優質校的輻射帶動作用,通過“優質校+”“城鎮校+”等方式,實現區域學校集團化、聯盟化辦學全覆蓋。新建中小學校全部通過引進優質資源、集團聯盟辦學等方式辦學,納入優質培育??己梭w系,實現建成一所、創優一所。(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各區人民政府、各功能區管委會)
?。ㄈ┙處熽犖橥卦刺豳|行動
6.優化教師資源配置。推進中心城區公辦學校教職工編制統籌調劑,按照有編即補、退補相當原則,每年公開招聘在編教師。按照同工同酬原則,推進實施備案制教師招聘工作,緩解編制不足問題。采取校園招聘、柔性引進等方式,引進名校優生和高層次教育人才。以專任為主、兼職為補充的原則,招聘一批音體美專兼職教師,進一步優化師資學科結構。按照國家和省政策,逐步增加公辦幼兒園教師編制。(責任單位:各區人民政府、各功能區管委會、市教育局、市委編辦、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
7.培育優質教師團隊。加強班主任隊伍建設,提高班主任津貼標準,增強崗位吸引力。班主任津貼標準提高至每月小學500元、初中600元、高中(含中職)700元,寄宿制學校在此基礎上分別再提高100元,學校對實績突出的優秀班主任可給予獎勵。實施“333”教師培訓工程,三年內開展教師普及培訓30000人次、骨干培訓3000人次、高端培訓300人次。建立20個由省級以上名師主持的名師工作室,本計劃實施的三年內每個工作室每年給予3萬元科研經費支持,通過名師育名師,三年新培養省市名師20名以上。(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各區人民政府、各功能區管委會)
8.打造有影響力名校長隊伍。采取組織推薦、公開競爭、異地引入等方式選拔優秀人才擔任校(園)長,實行校長任期制,加大考核和交流力度,考核結果作為評先評優、晉職晉級的重要依據。實施“531”校(園)長培訓計劃,每年對50名校(園)長進行崗位任職培訓,遴選30名校(園)長進行高級研修,選派10名校(園)長進行境外培訓。建立10個由市級以上名校長主持的名校長工作站,本計劃實施的三年內每個工作站每年給予5萬元科研經費支持,通過名校長示范引領,三年新培養市級以上名校長10名以上。(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各區人民政府、各功能區管委會)
9.完善待遇激勵機制。定期開展感動宿遷教育十佳人物、宿遷市優秀教育工作者、宿遷市優秀班主任、中心城區“園丁獎”等評選。實施教育高層次人才政府崗位津貼制度,省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每年給予3萬元政府崗位津貼,省特級教師、省教學名師、中小學正高級教師每年給予2.4萬元政府崗位津貼,開展市特級教師評選,市特級教師、市名校長、市名教師每年給予1.8萬元政府崗位津貼,所需經費由同級財政統籌安排。優化職稱評聘機制,適當提高中小學高級和中級教師崗位比例,取消教科研訓部門職稱比例限制,增核鄉村學校職稱崗位,打通中級和初級教師崗位比例。(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各區人民政府、各功能區管委會)
?。ㄋ模﹥群|量全面提升行動
10.優化辦學體制。堅持政府主導、公辦為主、公民辦共同發展的辦學體制。國有資產投資的新建學校原則上以公辦為主,不斷優化公民辦學校比例結構。新建住宅區配套幼兒園按照《宿遷市住宅區配套幼兒園建設管理辦法》(宿政辦發〔2018〕11號)要求建設、移交,移交后一律舉辦成公辦幼兒園。加快推進中心城區義務教育公辦學校建設,落實中心城區普通高中擴容和建設計劃,增加公辦學校學位供給。(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自然資源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各區人民政府、各功能區管委會)
11.推進民辦學校健康穩定發展。指導督促民辦學校健全法人治理結構,構建現代學校制度,依法保障校長獨立行使人、財、物等教育教學管理權。加強民辦學校黨建工作,在學校沒有合適人選的情況下,上級黨組織可以向民辦學校選派黨組織書記。民辦學校黨組織書記參與并監督學校重大決策的制訂和實施。推進民辦學校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與學校董事會、行政領導班子中的黨員“雙向進入、交叉任職”。監事會中應當有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民辦學校設立教師工資專戶,學校收入首先用于保障教師工資及福利待遇,教育主管部門加強監管,定期開展財務專項審計。切實落實促進民辦教育發展各項扶持政策,探索民辦義務學校服務區制度。支持民辦學校特色發展,滿足學生和家長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各區人民政府、各功能區管委會)
12.深化素質教育。定期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教育、藝術名家進校園、中小學生社團展示、社會實踐、學生素質年展“五項活動”。實施閱讀百本名著、背誦百篇名篇、了解百位名人、欣賞百首(幅)名曲(畫)、觀看百部優秀影視劇“五個一百”工程。圍繞藝術類、體育類、傳統文化類、科技類等特色學校建設,每校重點打造1-2個特色項目,市財政給予項目資金支持。加強中小學社團建設,學生參與社團活動比例不低于80%。落實體育家庭作業制度,開展學生藝術素養測評,讓義務教育階段每個學生至少學習掌握兩項體育運動技能和一項藝術特長。推進家庭、社會資源進校園,每所學校均建立家校社委員會,充分利用家校社資源,參與學生興趣培養、托管服務、社會實踐等活動,形成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各區人民政府、各功能區管委會)
13.推進教學改革。建立市級教學改革實驗項目庫,在各區(功能區)及市優質提升校和培育校設立教學改革實驗項目,聚焦學生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提升。以名家教學思想為指導,開展高質量課堂研究與建構,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高質量課堂教學模式。加強國家新課程標準研究學習,推進省新課程方案實施,探索普通高中“行政班+走班”實施策略。深化四星級高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引進和培養奧賽教練員,并給予省特級教師引進的同等政策待遇。推動普通高中與雙一流高校在自主招生、特長生招生方面的深度合作,形成優生優教長效機制。進一步提高高中質量獎“卓越獎”獎勵金額,促進高中教學質量整體提升。(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各區人民政府、各功能區管委會)
14.加強教育科研。按照“雙主體、互協作、強統籌”的原則,健全市區教科研聯動機制,成立中心城區教學教研協同中心,強化區域統籌協作,提升中心城區特別是四個功能區教學教研整體水平。加強市、區教研隊伍建設,按學段配齊配強專職教研員,教研員崗位可采取選調、人才引進等方式選聘。扎實推進“思想理論”“學科教研”“區域聯盟”三個教科研陣地建設,實施教科研“111工程”,即每年開展100個微型課題、10大教科研項目、10項精品課題的評比活動。統籌實施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和高中統測及高考模擬命題、制卷、評價等工作,相關經費由市財政統籌安排。啟動“中心城區十佳教科研工作者”評選,每年開展市級教科研成果獎評審,促進教研成果轉化。(責任單位:市教育局、市委編辦、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財政局、各區人民政府、各功能區管委會)
保障措施
15.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健全中心城區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領導體制、管理機制和問責機制,全面落實主體責任。成立中心城區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領導小組,統籌三年行動計劃落實和市優質校建設工作。各區(功能區)制訂本區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和區優質校建設方案,成立組織機構,建立工作機制,推進三年行動計劃落實和區優質校建設工作。
16.完善推進機制。建立市、區(功能區)負責、教育主管部門牽頭、各部門協同的教育高質量發展推進體制,健全中心城區基礎教育學校“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城鄉統籌、分類打造”的管理機制。市、區(功能區)教育主管部門牽頭負責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實施,設立市優質學校建設項目獎勵資金。納入市優質學校建設的區屬學校實行市、區共建,共建學校由市教育主管部門牽頭制定評估標準和考核辦法。每學期對市優質建設學校組織評估,每學年開展綜合考核,進行表彰獎勵,考核結果納入市政府對各區(功能區)政府(管委會)年度履行教育職責考核和市直學校目標考核綜合評價。
17.深化教育改革。著力構建中心城區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運行機制,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教師區管校聘改革,均衡配備師資。推進普職融通,支持有條件的市、區職業學校舉辦綜合高中班。完善陽光招生政策制度,推進標準辦學和教育公平。全面提升優質建設學校校長和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給予市優質建設學校教師招聘政策傾斜,實施教育人才招聘“名校優生”計劃,逐年提高市優質建設校教師招聘“名校優生”比例。市優質提升、培育的普通高中學校新招聘教師研究生以上學歷分別達到40%、20%以上,小學和初中本科以上學歷均達到100%。建立義務教育優質集群校校長、教師掛職交流機制,推動優質資源共享。堅持學校后勤管理公益化方向,提高后勤管理科學化和規范化水平。
18.提升保障能力。各區(功能區)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任務完成情況和市直各相關部門職責履行情況,納入市政府年度目標考核。全面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財政資金投入優先保障教育,確保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確保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各區(功能區)要設立區級專項資金,加大區域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實施的項目資金投入,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適當提高市級教育發展專項資金規模,保障中心城區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項目實施,其中涉及市區共建項目所需資金由市區財政按照5:5比例共同承擔。具體實施辦法由市教育局會同市財政局制訂。
本計劃由市教育局負責解釋。
附件:1.中心城區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重點任務分解表
2.中心城區基礎教育優質學校建設名單
中心城區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重點任務分解表
中心城區基礎教育優質學校建設名單
一、優質提升校名單(共21所)
1. 高中(3所)
江蘇省宿遷中學
江蘇省宿遷市馬陵中學
宿豫中學
2. 初中(9所)
宿遷市鐘吾初級中學
宿遷市鐘吾國際學校
宿豫區實驗初級中學
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宿遷分校
宿遷市實驗學校
江蘇省宿遷中學分校
江蘇省宿遷中學洋河分校
宿遷市湖濱新區曉店初級中學
宿遷市蘇州外國語學校
3. 小學(9所)
宿豫張家港實驗小學
宿豫區實驗小學
宿豫區第一實驗小學
宿遷市實驗小學
宿城區實驗小學
宿遷經濟技術開發區黃河小學(宿遷市實驗小學黃河分校)
宿遷經濟技術開發區三棵樹鄉中心校(宿遷市實驗小學三棵樹分校)
宿遷市第一實驗小學
宿遷市洋河實驗小學
二、優質培育校名單(共17所)
1. 高中(3所)
宿遷市宿豫區實驗高級中學
宿遷市文昌高級中學
宿遷青華中學
2. 初中(6所)
北大附屬宿遷實驗學校
宿豫區豫新初級中學
宿遷學院附屬學校(南師附中宿遷分校城北路校區)
宿遷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南蔡實驗學校(宿遷中學南蔡分校)
宿遷市湖濱新區曉店第二初級中學
宿遷市洋河實驗學校
3. 小學(8所)
宿豫區豫新小學
江蘇省宿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心小學
宿城區古城實驗小學
宿遷市宿城新區實驗小學(宿遷市實驗小學新區分校)
宿遷經濟技術開發區青海湖路小學
宿遷市實驗小學古楚分校
宿遷市湖濱新區曉店中心小學
宿遷市洋河新區王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