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網訊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近年來,我市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科技創新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今年年初,全市科技創新大會召開,市委市政府印發出臺了《關于推進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宿遷“科技創新40條”),社會各界對此高度關注。日前,記者就此采訪了副市長曹秀明。
Q:此次,宿遷“科技創新40條”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制定出臺的?
A:隨著科技創新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區域經濟格局正在加速洗牌,可以說誰抓住科技創新,誰就能搶占未來發展的制高點,誰就能實現跨越發展、彎道超越。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近期,國務院、省委省政府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推動科技創新的政策文件。市委市政府始終把科技創新擺在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位置進行系統謀劃。但是,從最新公布的《2017年江蘇省科技進步統計監測結果》看,我市科技發展水平與周邊城市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如果我市科技創新再不發力,就會貽誤發展時機,在新一輪競爭中陷入被動、掉隊落伍。去年7月,市委五屆六次全會圍繞“六增六強”提出了攻堅科技創新的重點任務,全面提升科技創新對宿遷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支撐能力。這次出臺的《關于推進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宿遷“科技創新40條”),就是聚焦問題補短板,精準發力促提升,著力解決高質量發展中存在的結構性、深層次問題,全力推動科技創新工作邁上新臺階。
Q:“科技創新40條”具體內容有哪些?
A:《若干政策》共分為7個部分共40條,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第一部分,大力培育創新主體。完善創新型企業的分類支持機制,對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瞪羚”企業、創新型領軍企業等,逐條明確支持措施。對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設研發機構、承擔國家科研項目等加強政策支持,充分調動和激發企業創新的主動性積極性,全面激發企業創新動能。
第二部分,加強創新創業載體建設。明確了對高新區、產業科技綜合體、產業技術研究院(機構)、科技創業孵育載體、科技公共服務平臺的支持政策和標準。其中,對知名科學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業團隊、著名科研機構和高校領辦的特別重大的新型研發機構,可一事一議,給予特殊政策。
第三部分,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加大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專項實施力度,對企業重大創新成果產業化項目給予資助;進一步明確對企業開展產業前瞻與關鍵技術研發的支持;圍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科技需求,組織實施創新能力建設計劃,促進各類重大科研設施建設。按照“授權在先、部分資助”的要求,調整和完善專利一般資助政策,激勵知識產權成果創造運用。
第四部分,推動產才深度融合。明確對高層次科技人才、青年科技人才、企業柔性引才、離岸研發人才的政策支持,通過集成科研項目、獎勵補助、社會保險、編制等手段,積極引培符合宿遷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科技人才。
第五部分,推進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強化政府股權基金、科技信貸、科技風險投資、科技保險等金融手段對高新技術產業、科技型企業的支持,建立健全科技金融服務體系。
第六部分,深化科技創新“放管服”改革。重點對市級科研項目資金管理改革優化,根據不同類型的科研項目采取不同的支持方式,優化市級科研項目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預算編制科目。從重過程向重結果的轉變,突出代表性成果和項目實施效果的評價,對提交評價或驗收的論文、專利等作數量限制規定。加強科研活動全流程誠信管理,在科技計劃項目、科研經費使用、創新載體平臺、科技獎勵等工作中全面推行科研誠信承諾制度。利用財政資金設立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中,職務發明成果轉讓收益用于獎勵研發團隊的比例提高到不低于70%。
第七部分,著力營造激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濃厚氛圍。活化機制,讓科技人員有信心、有耐心、有定力地開展自主創新。一是免責機制。對科技體制改革和科技創新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偏差失誤,盡到職責的,不作負面評價并免除相關責任或從輕減輕處理。二是補償機制。對未實現預期目標、但有重大探索價值的重點研發項目,經專家評議,可繼續支持選擇不同技術路線開展研究。三是援助機制。對未實現預期目標、但有重大市場應用價值的成果轉化項目,符合條件的,通過適當補償方式支持承擔單位繼續開展產業化開發。四是共享機制。建立科研項目監督、檢查、審計等信息共享平臺,對同一科研項目,實行監督、檢查、審計結果互認。
Q:一直以來,我市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工作,先后也出來了一系列相關政策,請問這次出臺的政策與以往相比,最大的亮點是什么?
A:本次出臺的政策,最大的亮點就是政府財政科技投入大幅增加,在財政較為緊張的情況下,勒緊褲腰帶,拿出真金白銀支持科技創新,市財政在2019年將市級科技創新專項資金增加到8000萬元,2019年至2021年市本級財政科技撥款保持年均10%以上增幅。增量資金將主要用于從培育創新主體、建設創新平臺載體、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促進科技與產業結合。同時,政策還圍繞科技創新重點領域和體制機制關鍵環節,聚焦一些亟需解決的突出問題,進一步深化科技創新“放管服”改革,在已有政策基礎上進一步解放思想,努力拓展改革探索空間。
Q:請問這次出臺的政策有哪些特點?
A:主要有四個突出特點:一是覆蓋面廣。這次出臺的政策,從政策涉及面、主體覆蓋面上講,為宿遷歷年最廣。在形成《若干政策》的過程中,我們對現有科技創新政策進行了梳理,對行之有效的政策給予保留和深化,同時開展廣泛調研和學習,借鑒了淮安、連云港、徐州、泰州、揚州等城市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征求了有關高校、研究機構的意見和建議,通過集成創新,力圖解決一直以來存在的科技政策散、弱、不系統等問題。二是針對性強。《若干政策》共有40條,條條都是“干貨”,聚焦我市當前科技創新過程中出現的一些新的、亟需解決的突出問題,緊扣創新主體反映最強烈的堵點難點,著力圍繞培育創新主體、建設創新平臺載體、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促進科技與產業結合。三是創新性強。圍繞科技創新重點領域和體制機制關鍵環節,在已有政策基礎上進一步解放思想,努力拓展改革探索空間,80%左右具有明顯突破性,50%左右政策力度為蘇北最大,以此充分調動各類創新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四是操作性強。《若干政策》支持對象明確、支持額度明確,同時明確規定各地各部門在三個月內要因地制宜、結合實際制定具體配套政策措施和實施細則,目的就是要做到政策可操作、可考核、可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