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合作共護全球經濟包容性增長
2025年02月03日17:07 來源:中國日報網
2025年,中國和歐盟迎來建立外交關系50周年。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特朗普重返白宮帶來更多不穩定不確定因素的形勢下,作為世界兩大主要經濟體、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的受益者和堅定支持者,中歐攜手合作將給世界經濟包容性增長帶來穩定性和確定性。
中國和歐盟互為重要經貿伙伴。面對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和層出不窮的風險挑戰,中歐經貿合作依然延續快速發展勢頭,呈現強大韌性。雙邊貿易方面,據中國海關統計,2024年中國與歐盟貨物貿易進出口總額為7858億美元,同比增長0.4%,其中中國對歐盟出口5164億美元,同比增長3.0%,自歐盟進口2694億美元,同比下跌4.4%。歐盟是中國的第三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地;而據歐方統計,中國則保持歐盟第一大進口來源地和第三大出口目的地。投資合作方面,近年來中歐雙向投資流量持續增長,顯示良好勢頭。2020—2023年,中國吸引來自歐盟的外資從56.9億美元增加至105.8億美元,占同期中國吸引外資總額的比重從3.8%上升至6.5%;據歐方統計,來自中國的外資流入從2020年的62.7億歐元增加至2023年的80.6億歐元,其中2023年綠地投資達到53億歐元,較2022年增長48%,而2021—2023年歐盟整體吸引外資凈流入連續3年為負值,僅2020年為正值。
中國和歐盟各自發展需要中歐合作。中國始終堅持打造中歐“和平、增長、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將歐盟視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伙伴,堅持合作共贏。然而,近年來,歐盟在對華關系中更加突出“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的定位,將安全因素置于經濟因素之上,實施對華經貿“去風險”政策。但作為出口導向的外向型經濟體,歐盟經濟的發展需要超大規模的中國市場,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期間對華出口的強勁增長以及中國資金的流入有力拉動了歐盟經濟的復蘇。據中歐雙方的統計,從雙邊貿易角度看,雙方貨物出口分別支撐歐盟約300萬人就業和中國600萬人的就業;從投資角度看,雙方相互投資確保了歐洲企業的利潤增長和歐洲相關綠色產業的發展。得益于中歐雙向投資合作,2024年德國大眾二分之一、寶馬三分之一和奔馳汽車36%的全球銷量來自中國市場;匈牙利有望在2030年成為歐洲最大、全球前五大新能源電池生產中心。
世界經濟增長需要中歐合作。受地緣政治緊張加劇,以及人口老齡化、投資疲軟、全要素生產率下降等結構性挑戰影響,近年來全球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一些國家構筑“小院高墻”、推行“脫鉤斷鏈”,實行以鄰為壑的貿易和產業政策,進一步制約了世界經濟和貿易的增長。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4年全球經濟預計增長3.2%,繼續觸探2021年以來新低;同期據世界貿易組織分析,全球貿易雖同比增長2.7%,好于2023年的下跌1.1%,但近年來全球貿易在增長和下跌之間反復、且碎片化明顯,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前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引擎已不復存在。中歐兩大經濟體經濟總量合計超過全球的三分之一,2023年中國和歐盟經濟分別同比增長5.2%和0.4%,合力拉動全球經濟增長1.1個百分點,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達到33%。2024年,中國經濟增長5%,而據歐委會最新預測,2024年歐盟經濟將增長0.9%,雙方對于全球經濟增長和貿易發展的拉動將更為有力。
全球經濟治理需要中歐合作。近年來,單邊主義、保護主義上升,經濟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化遇阻。同時,全球層面尚未形成有關綠色貿易、數字貿易以及其他貿易新業態的規則共識,導致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長缺乏新的動力,亟待通過完善全球治理重振全球發展。美國摒棄多邊主義、回歸“美國優先”的單邊主義,全球貿易可能陷入四分五裂的不利局面。中國和歐盟都支持以世貿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維護健康、穩定、可預期的全球貿易環境符合雙方乃至絕大多數經濟體的利益。面對美國的“關稅大棒”,中歐雙方有責任探索維護國際貿易正常往來,同時兼顧各自產業發展的路徑,反對貿易問題政治化,讓貿易回歸經濟本身屬性,這將有助于重新激發貿易對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中國和歐盟也均是應對氣候變化的積極踐行者。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充分發揮雙方內部市場優勢,引領綠色低碳領域全球貿易、投資和技術合作和規則制定,中歐兩大經濟體責無旁貸,也關乎雙方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