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青聯合報道·江蘇站 | 漫步江尾,尋找滄桑巨變的“密碼”
2023年11月30日11:20 來源:新華日報
以生態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 ——
漫步江尾,尋找滄桑巨變的“密碼”
南通狼山國家森林公園。許叢軍 攝
南通地處長江入海口北翼,素有“江海門戶”之稱,市區南部的濱江片區江面寬闊、煙波浩渺,黃泥山、馬鞍山、狼山、劍山、軍山五山臨江而立、蔥蘢疊翠,14公里沿江岸線是長江南通段重要的生態腹地和城市發展的重要水源地。
近年來,江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扎實推進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長江江蘇段呈現出一幅天藍水清、魚鳥共生的和諧畫卷。
【現場探訪】
“‘快看,江上有江豚。’循著人群中的聲音,我向江面望去,看見3只江豚正在嬉戲,你追我趕,圓圓的腦袋時而浮出水面,時而潛入水中。”11月15日,記者來到南通五山地區濱江片區,狼山鎮街道臨江社區居民吳湛講述了自己11月9日上午看到江豚的經歷,說話間還拿出手機展示當時拍攝的照片。
長江江豚是長江特有的淡水鯨豚類動物,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也是評估長江生態系統狀況的重要指示性物種,因表情呆萌被譽為“微笑天使”。吳湛說,江豚是這幾年才逐漸“回歸”大眾視野,以前即便是居住在江邊的居民,別說看到江豚,連江面都難得親近。
南通古地名“崇川”,指的就是有江有山的地方,市區南部五山及沿江地區總面積約17平方公里,包含14公里江岸線。七八年前,五山及沿江地區資源多頭分割管理,沿江岸線港口產業單一效能偏低,散貨碼頭設施老舊,生產工藝落后,能耗污染大,加之港區陸域空間狹窄,港城接合地帶成為南通主城區臟亂差的集中區域,甚至出現蠶食生態的現象,“濱江不見江、近水不親水”成為城市發展窘境。
當年,吳湛就住在距離長江不足百米的臨江村,臨江不見江,岸線臟亂差,空氣中一年到頭飄著煤灰粉塵。吳湛說,小時候,家門前的清水河連著長江水,把江河水提到家中水缸里,沉淀后即可飲用。后來,蘆葦灘變成碼頭林立的港區,臨江村民進廠打工,收入提高了,但粉塵、噪聲和怪味也讓村民苦不堪言,漁船的垃圾油污就漂浮在水面上,有時洗干凈的白襯衣晾曬一天后又變成了黑襯衣。
南通狼山旅游度假區管理辦公室黨政工作局局長胡志剛說,2016年中央生態環保督察指出長江南通段的相關問題后,五山及沿江地區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迅速啟動,南通組織實施船舶污染、非法碼頭整治和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等20多項專項行動,關停并轉“散亂污”企業200余家,拆除河道周邊各類違建6.5萬平方米,退出港口貨運功能,騰出修復岸線12公里,新增超6平方公里森林綠地,森林覆蓋率達到80%以上,初步形成林地、自然保留地、濕地、水體層次互生的生態體系,促進了長江岸線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
江還是那條江,岸上卻有了不一樣的景致。入冬,午后的陽光照耀著江面,微風徐來,蘆葦隨風搖曳,五山簇擁,草木葳蕤,江山對望,疊翠連綿。胡志剛邊走邊介紹,2020年11月12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南通五山地區濱江片區視察,與附近群眾親切交談,稱贊“曾經臟亂差的環境發生了滄桑巨變,成為人們流連忘返的濱江生態公園”。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胡志剛說,曾經的狼山港是南通沿江集裝箱裝卸運輸主力港,被整體搬遷至下游通海港區后,通海港集裝箱吞吐量連續4年刷新紀錄,2022年通海港口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62.3萬標箱,同比增長12%,創開港以來年度吞吐量新高,躍升至全國江河港口集裝箱碼頭第二位。
昔日“濱江不見江、近水不親水”蝶變為“山畔嬉江水、江上攬五山”,工業“銹帶”變生態“秀帶”,環境“短板”成生態“樣板”。吳湛說,如今在家推開窗就能看到長江,我們從環境美日子窮,到日子好了環境差,再到如今“富”和“美”都有了——這不就是“滄桑巨變”!
保護生態環境,呵護一江清水,守護長江江豚成為沿江居民高度的行動自覺。狼山鎮街道閘橋社區黨委副書記、公共服務中心主任朱斌說,從2021年開始,轄區干部群眾就自發組建了5支隊伍:護江隊、巡江隊、述江隊、繪江隊、清江隊。巡江隊在汛期時每天沿著長江巡護,正常時期每周巡護一次;清江隊以黨員為主,不定期開展江邊垃圾撿拾,每次有二三十人參與,上周剛組織過一次活動;述江隊通過挖掘長江歷史文化,為游客講述長江的故事……
胡志剛說,南通地處長江下游,保護長江卻“力爭上游”,南通把推進五山及沿江地區生態修復保護作為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要求的重要舉措,統籌推進產業退、港口移、城市進、生態保,交出了一份亮眼又養眼的綠色“成績單”。2019年12月至2023年10月,生態環境部門在長江南通段江面觀測到江豚135次,共372只次;五山地區新觀測記錄物種37種,一度銷聲匿跡的豬獾等物種重現,數量持續增長,家門口的好生態看得見摸得著。
如今,五山及沿江地區成為讓人流連忘返的休閑觀光勝地,生態江景火爆“朋友圈”,年接待市內外游客400多萬人次,真正成了南通的“城市名片”。
【新聞縱深】
澄江似練。在南通五山地區濱江片區親江棧道向對岸遠眺,10公里外的張家港岸線清晰可見。最新數據顯示,今年截至10月31日,南通PM2.5平均濃度23.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0%,優良天數比率83.2%、同比上升4.6個百分點,兩項指標均列全省第一。
好空氣源自好生態。南通持續以工筆畫描摹“青綠江山圖”,五山地區成為“長江大保護樣板區、生態旅游新地標、幸福生活示范地”。以生態修復為“綠色引擎”,清單化推進岸線清理,非法碼頭、排污口整治等20多項專項行動,關閉退出沿江化工企業200余家,沿江1公里園區外化工生產企業實現清零。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托,落實江蘇省委“再來一次高質量發展‘滄桑巨變’”的要求,南通統籌推進沿江沿海生態帶建設,實現生產、生活、生態“三生融合”,繪就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畫卷。2021年以來,南通布局沿江科創帶,共建長江口產業創新協同區,高端科創要素加速向沿江集聚,加快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南通濱江地區的蝶變,成為江蘇堅持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的縮影。
如今,江豚重現長江江蘇段,桃花水母再現太湖,藍天白云成為常態,綠水青山觸手可及……沿著長江,一幅富饒秀美、蘊藉雋永的“水韻江蘇”畫卷徐徐展開。
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將“環境美”作為“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的鮮明標識之一。
沿江污染,也曾帶給江蘇“蝕骨之痛”,這些年來,以“綠色發展”為藥方治療“頑疾”,江蘇做對了哪些事?
治污攻堅,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江蘇堅持抓好長江大保護,實現國家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當年問題,當年清零”,建立健全排污口長效管理機制,全面推進長江生態保護修復;將太湖治理作為“國之大者”,編制實施新一輪治太方案,細化分解100項具體任務,將“路線圖”變成“施工圖”。
涵養生態,讓人與自然更加和諧共生。江蘇在全國率先開展了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目前記錄物種數超6900種。通過生態創建,累計建成31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8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67個生態安全緩沖區,持續推動生態效益向經濟效益轉化。
一邊為環境“減負”,一邊為發展“添綠”,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協同并進。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鮮明底色,江蘇加快推動轉型升級,堅決遏制“兩高一低”項目盲目發展,2012年至2022年,在全省GDP連跨多個萬億元臺階的同時,單位GDP能耗下降38%,碳排放強度下降43%,經濟發展的“含綠量”愈發彰顯。
【記者觀察】
南通五山地區濱江片區地處長江之“尾”,是城市發展的生態屏障和重要水源地,發揮著穩固水土、調節氣候的重要作用,曾經,南通市以犧牲“綠水青山”換來了“金山銀山”,然而沿線居民的幸福指數不升反降,良好生態環境這項普惠的民生福祉未能惠及群眾。遠在長江源頭的青海省也有同樣的經歷,牧民過度放牧,草原載畜量超標,出現長江源頭草場沙化退化,黑土灘蔓延,一度危及源頭流量。
痛定思痛,青海和江蘇等長江沿線地域牢記“國之大者”,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意志,強化重點領域污染治理,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堅定推進長江“十年禁漁”,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把產業綠色轉型升級作為重中之重,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換路徑,讓“一江清水向東流”的美景重現。
□ 青海日報記者 張多鈞 羋嶠 新華日報記者 付奇 賁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