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紫金e評:守護“中國綠” 讓“幸福長卷”綿延無盡
2023年11月17日16:07 來源:新江蘇客戶端·中國江蘇網
11月16日出版的第22期《求是》雜志發表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處理好幾個重大關系》。文章強調,隨著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實踐的深入推進,我們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律性認識不斷深化。
文章從正確處理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正確處理重點攻堅和協同治理的關系、正確處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正確處理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的關系、正確處理“雙碳”承諾和自主行動的關系五個方面對繼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深刻論述。反復“咀嚼”這“五個重大關系”,一幅“美麗中國”未來圖景清晰可見,深刻揭示著生態環境保護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奔赴“未來之約”,唯有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走到底,為子孫萬代留下片片翠綠,讓美麗江河奔騰不息,讓清新空氣常新。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是關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會問題。俯瞰各地,生態滄桑巨變,綠色之美沁人心脾、直抵心靈。大江奔流,生機勃發,2022年,長江流域國控斷面優良水質比例達98.1%;城市變綠、環境變美,重慶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5%,城市建成區綠化率達到42.5%,空氣質量優良天數332天,無重污染天氣;“看!江豚!”南京、鎮江、江陰,江蘇多地江豚頻現,生態蝶變正在把“強富美高”新江蘇宏偉藍圖從“大寫意”一筆一筆繪制成“工筆畫”……放眼全國各地,以“綠”襯底,生態環境嬗變軌跡深深刻印在殷實的數據當中。美麗中國的“幸福長卷”如詩如畫,一個個綠色濕地、一個個美麗鄉村、一條條生態產業鏈,讓“綠色”真正成了富民產業,“中國綠”正在以新的樣式打開著人們對幸福的理解。
大美中國,江山如畫。幸福“中國綠”來之不易,品讀新征程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處理好的五個重大關系,擺在首位的就是要正確處理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的關系。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生態財富,又是社會財富、經濟財富。如何來直觀理解發展和保護的關系?浙江安吉縣余村的生態蝶變之路,深蘊著兩者間的辯證邏輯。余村曾經挖山開礦,村民鼓了腰包,卻破壞了生態。“靠山吃山”,此路不通,唯有另辟新路。當地村民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科學指引下,努力修復生態,保護綠水青山,實現了從“靠山吃山”向“養山富山”的轉變,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這一樸素的道理被反復實證。讓綠水青山“底色”更亮,讓綠色成為美麗中國最鮮明、最厚重、最牢靠的底色,就要始終不渝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在布局發展、定義未來時把資源環境承載力作為前提和基礎,通過高水平保護,不斷塑造發展的新動能、新優勢,要堅決杜絕“寅吃卯糧”、以破壞環境換取經濟利益的情況出現。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文明建設人人有責、人人可為。習近平總書記在文章中指出,只有人人動手、人人盡責,激發起全社會共同呵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才能讓中華大地藍天永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我國將8月15日設立為全國生態日,目的就是要提高全社會生態文明意識,增強全民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保護生態,人人都能出份力。我們在看到中國生態之變的同時,也應清醒認識到,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生態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破解生態發展難題,持續深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共同理念,需要從源頭上、根本上答好守護綠水青山的“生態答卷”,為大地多植一份綠,踐行綠色出行減少碳排放,時下每個人邁出的一小步,都是未來“中國之美”的一大步。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系,是新征程上推動幸福持續向深遞進延伸的必由之路。守護幸福未來,生態文明建設尤需濃墨重彩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