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荔枝網評:南水潤北地 節源活水來
2023年11月17日08:26 來源:荔枝網
據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消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自2014年12月12日全線通水至今年11月13日,累計調水量突破600億立方米,京津冀豫四省市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08億人,為沿線26座大中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水資源支撐。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中國水資源總量豐富,但分布不均,“北缺南豐”更是長期存在的客觀情況。水資源格局決定著發展格局。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統籌推進水災害防治、水資源節約、水生態保護修復、水環境治理,建成了一批跨流域跨區域重大引調水工程。南水北調工程作為優化水資源配置、保障群眾飲水安全、復蘇河湖生態環境、暢通南北經濟循環的生命線,輸水距離之長、受水范圍之廣、受水人口之多,鑄就了人類治水史上的中國豐碑,展現出我們國家配置水資源的厚重能力,更凸顯出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千里南水,一路向北奔涌,潤澤北方大地。奔騰而來的一庫清水,經過上千公里的流淌,穿行數省后到達目的地,不僅紓解了大地的喊渴之聲,更給區域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目前,北京城區七成以上供水為南水北調水,天津市主城區供水全部為南水北調水。水質方面,南水北調中線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及以上。生態補水方面,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以來,累計向沿線50多條河流及湖泊生態補水超過94億立方米,助力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和河湖生態環境復蘇成效顯著。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南水北調工程通過河道生態補水、河道修復,緩解了華北地區此前因過度開發水資源導致的生態問題。中線工程通水以來,華北地區干涸的洼、淀、河、渠、濕地重現生機,重點流域、區域水源涵養能力和生態自我修復功能大幅增強。在中線工程生態補水助力下,2021年,永定河實現了1996年以來865千米河道首次全線通水,華北地區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和河湖生態環境復蘇成效顯著。2022年,補水河湖有水河長增至2284千米,是2018年的2.5倍。
吃水不忘挖井人。今天我們從南水北調工程中獲得潤澤,更應致敬無數為之奮斗的建設者。建設過程中,廣大科技工作者攻堅克難、科學創新,數十萬建設者矢志奮斗、頑強拼搏,無私奉獻。正是因為他們的付出,讓“一泓清水北上”的夢想成為現實。丹江口大壩加高的新老混凝土結合、膨脹土渠道及邊坡處理、世界最大U形輸水渡槽、穿黃工程、世界首次大管徑淺埋暗挖輸水隧洞近距離穿越地鐵、東線泵站群……一個個世界難題被破解,一項項紀錄被改寫,見證了中國工程建設者的聰明才智和高超能力,浸透著中國人民的辛勤汗水和巨大犧牲,凝結著團結協作、攻堅克難、無私奉獻、拼搏進取的精神意志。
南水北調清如許,仍要節源活水來。南水來之不易,“以我之淵,潤爾心田”,無論是從“滴水之恩”的共情心理,還是“節約用水”的全民共識,我們都應該珍惜來之不易的水資源,堅持和落實節水優先方針,把節水作為受水區的根本出路。就個人而言,不妨擰緊跑冒滴漏的水龍頭,生活用水做到物盡其用;對生產而言,要用科技手段改變農業粗放式漫灌,優化工業用水,保證排放的回收利用等等。讓南水北調的每一滴水都發揮最大作用,才不負南水北調工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一片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