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為充分反映江蘇波瀾壯闊的革命歷程,激勵全省人民更加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由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省委網信辦、省委黨史工辦、省檔案館和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共同主辦,中共江蘇省委新聞網、新江蘇客戶端和中國江蘇網聯合承辦,“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臺特別支持的“百件館藏 百年芳華——江蘇省百件紅色基地館藏珍品征集展示”正式上線。今日推出第十二期。
新四軍重建軍部舊址 中共中央華中局舊址:泰山廟
“茲特任命陳毅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代理軍長,張云逸為副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1941年1月20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發出這一任命命令,宣告了一支不可戰勝的鐵軍重生。皖南事變后,新四軍從損失9千到擴編9萬,鳳凰涅槃般掀開新的篇章。
刊登陳代軍長就職通電的《江淮日報》,長38cm,寬35cm
1941年1月24日,陳毅代軍長在中原局機關報《江淮日報》上發表就職通電,向全世界表明中國共產黨抗日的決心:“絕不因奸類之悖行放棄救國職責,急盼全國抗戰軍民共同團結奮斗,本軍一息尚存斯志不容稍懈。”句句擲地有聲,字字鏗鏘有力。這些激昂的話被永久定格在報紙上,成為彪炳史冊的錚錚誓言。
緊接著,1月25日,新四軍新軍部成立大會在鹽城游藝園舉行。陳毅面對著將士,道出了鐵軍宗旨:“新四軍是真正抗戰的力量,是人民的軍隊,是植根在人民之中的。”
一紙就職通電,一場熱血發言,說到了百姓心坎兒里。這是中國共產黨不懼萬難保家衛國的勇氣,是與敵人殊死搏斗救國人于水火之中的諾言。
新四軍重建軍部紀念塔
1941年冬天,日寇在鹽阜大地上燒殺搶掠,“掃蕩”“清鄉”,無惡不作。一天,為了躲避敵人的“掃蕩”,家住鹽城大岡的邱銘玉帶著孩子在鎮西蘆葦蕩躲避了10多天,頂著大雪趕回家時,她發現唯一可以過河的小橋被鬼子炸掉了,最后是兩名新四軍戰士踏入刺骨的冰河,背著他們母子到對岸,她感動不已:“從沒見過這樣的兵,這樣的隊伍!”
幾天后,一支上千人的新四軍部隊來到鎮上,邱銘玉家住進了8位戰士,她激動地拿出干凈的稻草和被褥為他們打地鋪。10多天后,這支隊伍因緊急軍情連夜北撤,臨行前,有位同志將一捆不便攜帶的報紙托付給邱銘玉代管。她毅然答應,小心翼翼地將報紙收藏起來。這一管,就是40多年。
文革期間,許多舊時報刊被燒毀掉。邱銘玉家中的這捆也難以幸免,眼看著報紙被火焰吞噬,她突然回過神來,趕忙從火堆中搶出一疊報刊,撲滅火焰,塞進一旁的壞熱水瓶中。其中就有1941年1月24日刊登陳毅代軍長就職通電的《江淮日報》。1983年,邱銘玉聽聞鹽城正在籌建新四軍紀念館,遂將這份保存了近半個世紀的報紙捐了出來。
因年代久遠,報紙明顯泛黃,邊緣還有燒焦的痕跡,但上面字很清晰:新四軍重建軍部,陳代軍長發表就職通電。
這則通電見證了中共中央決定在鹽城重建軍部的歷史轉折點。看到這張報紙,就仿佛看見那些金戈鐵馬、炮火紛飛的歲月,聽見萬千中華兒女戰場殺敵時的怒吼。在今日祥和盛世,這通電仍舊澎湃人心。
江蘇省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工作先進個人 潘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