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蘇省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發布“2020江蘇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數據”——累計有40294家科技型中小企業經過遴選,進入全省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庫,占全國18.1%,入庫企業數較上年增長73.8%,成為全國首個突破4萬家的省份,總數躍居全國第一。
4萬“螞蟻雄兵”突圍而出——
撐起江蘇經濟發展后勁
透過這份成績單,不難發現江蘇距離“大而強”的夢想,更近了一步。
數據顯示,2020年全省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達40294家,科技人員總數48.6萬人,研發費用投入781億元,擁有發明專利、國家新藥、集成電路設計專有權等I類知識產權4.3萬件,平均每家企業擁有Ⅰ類、Ⅱ類知識產權分別為1件和9件。
從入選企業的行業領域分布來看,像無錫威卓智能機器人公司這樣,從事先進制造與自動化以及電子信息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占據了“半壁江山”,分別達到31.1%和26.3%;此外,新材料、生物醫藥發展“勢頭強勁”,分別占15.1%和6.8%。從入庫企業規模來看,總資產、銷售收入在1000萬以下的成為“中堅力量”,企業數均為20000多家。累計申請專利65項、高新技術產品認證4項、集成電路布圖設計證書15項,成立5年來研發投入達3500多萬元……作為一家典型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蘇州鍇威特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在自主知識產權、成果轉化方面“持續加碼”,芯片出貨量超30億顆,分布在新一代及未來智能工業控制、家用電器、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智能電網、5G通信電源等多個前沿領域,為工業邁向中高端筑牢“技術底座”。
“規模、自主知識產權以及成果轉化,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的3個最主要的認定標準。” 省創業服務中心企業服務部工作人員介紹,認定標準具體為:職工總數不超過500人、年銷售收入、資產均不超過2億元,取得自主知識產權,并且將其成功轉化為高新技術產品或服務。
“小而不凡,是江蘇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最顯著特點,規模雖小,但技術含量高。”省創業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在這批認定的企業中,不乏在世界級先進集群中“挑大梁”的,不少企業掌握行業核心技術,甚至獲得了國家科學進步獎,成為江蘇科技創新堅實的“后備力量”——據統計,今年認定的1.2萬家高新技術企業中有超8千家是從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起來的。
各地“戰鼓催征”出政策——
中小企業“翩翩起舞”
“這是江蘇中小企業長期堅持做大做強、做優做久,不斷創業創新的必然結果,更是近幾年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業鏈整合優化提升、淘汰落后提質增效等一系列政策導向的必然趨勢。”省社會科學院區域現代化研究戰略中心副主任何雨表示,企業自身的拼搏努力和相關政策的引導落實,是江蘇“螞蟻級”中小企業能夠在不確定中突出重圍、翩翩起舞的重要原因。
地方出臺政策的魄力、及時程度,直接決定了區域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數量、質量,這是服務申報過程中,工作人員最明顯的感受。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兩座城市出現了“申報”高峰期——2020年2月的南京,以及2020年6月的蘇州。
“從這兩個增長節點,得以看出,各地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重視,而這種全省各地的‘比學趕超’、戰鼓催征,也為江蘇創新積蓄了強大動能。”省創業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江蘇在繼續引導大量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同時,也在注重培育企業“含金量”,在關鍵時期為研發企業給予“糧草”。
厚植科創森林——
既要“大而強”,也要“小而美”
這一批擁有發展信心和技術底氣的中小企業,正把江蘇帶向一個新的維度——從“小而美”逐漸向“大而強”轉變。
一個“小企業”,壯大一條產業鏈。最近,蘇州澤達興邦醫藥科技公司負責人劉雪松忙著“大項目”,他聯合康緣藥業,為申請國家級中藥研發課題做最后的準備工作。這一依托浙江大學生物醫學院的頂尖團隊,扎根江蘇辦企業、謀發展,將浙江前沿技術與江蘇產業“精準對接”,并形成合力,多次爭取到國家級項目。
專注關鍵環節創新,小企業把“卡脖子”清單作為科研攻關清單。“疫情影響很多行業,但是我們沒有受到影響。反倒不少無法完成的國外訂單,流轉到了我們手上。” 恩納基智能科技無錫有限公司總經理超告訴記者,這幾年公司利潤增長都在100%~150%,去年利潤大概是4000萬。據悉,企業團隊自主研發的高精度芯片貼裝“機器人”,芯片植入精度可達7微米,技術工藝業內領先,成為海康威視、華潤微電子等行業領軍企業的半導體設備供應商,也為我國研發“高精度”機器人提質增效貢獻技術力量。
小企業的大項目,可能促成一個新的經濟增長極。足不出戶就能操控禽舍巡檢機器人來檢測雞舍環境并進行自動防疫消毒、大門不出就能對耕、種、管、收等農機作業進行精確定時、定位、定量控制……在農芯(南京)智慧農業研究院里,農業數字互動體驗系統下的產物隨處可見。
專家認為,2020江蘇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數躍居全國第一,釋放了多重信息,具有標志性意義。“科技型中小企業是江蘇產業發展的原生動力,它讓江蘇發展長板更長。”何雨談到,如何打破科教資源轉化瓶頸,一直是江蘇的課題和著力點,此次“逆勢上揚”的數據,說明了近年來江蘇科技創新改革富有成效,科教資源正在轉化為更多產業成果。其次,他認為,中小企業向著高質量蓬勃發展,體現了江蘇經濟活力強勁,在這片“雙創”熱土上,必定催生更豐富的形態、業態、質態。
江蘇經濟要取得新突破,既要追求“大而強”,但也不能忽略“小而美”。“我們不要奢求‘螞蟻雄兵’們都長成‘大象’,產業的健康發展,需要更多靈活且踏實的‘螞蟻’。”何雨認為,政府、園區要通過政策和引導,耕耘出一片“科創森林”,構建大企業引領,中小企業協同發展的科學格局。此外,他認為,企業依舊要在高質量發展方面持續作為,踩著時代的“鼓點”,利用好資源要素,力爭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都打開新局面。
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王夢然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