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7日舉行的江蘇省科學技術協會第十次代表大會開幕式上,省委書記婁勤儉在講話中希望全省科技工作者,以科技賦能產業為已任,以服務黨委政府科學決策為己任,以開展科學普及為已任,從“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中找準舞臺、找到平臺,勇當江蘇現代化建設的開路先鋒。
“十四五”已經開局,發力科技自立自強,全省700萬科技工作者將書寫出怎樣的新答卷?繼往開來,他們將如何破題攻堅?會上,《新華日報·科技周刊》記者與這些科技工作者面對面。
梳理“卡脖子”清單
科技賦能產業這樣發力
奮斗無止境。所有的成績都是面向未來的起跑線。新年伊始,婁勤儉向科技工作者提出三個希望。第一個希望就是:以科技賦能產業為己任,把“卡脖子”清單作為科研攻關清單,在實現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上發揮更大作用。
“十三五”期間,我省支持核心基礎攻關、質量攻關、信息基礎研發等關鍵技術攻關類項目960項,突破了一批關鍵基礎材料和核心零部件,一些高端裝備短板得到有效彌補。
一切過往,皆為序章。“卡脖子”清單上,還有一些新問題亟待破解,“十四五”開局后怎么做?江蘇科技工作者正在用心謀劃。
“拿我們自己當前的研究工作來說,關于戰略性關鍵金屬的重大研究計劃。我們國家在40種關鍵金屬方面喜憂參半,有相當一部分金屬資源在我國非常富有,而另一小部分的金屬資源卻相對稀缺,它們在國防工業、信息產業、新能源方面意義重大。”中國科學院院士、省科協主席陳駿對“十四五”事業發展規劃提出建議,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要增加一些關鍵金屬資源新的基地、新的儲量、新的類型,以及新的方法和技術,在“新”字上狠下工夫,進一步提高我國在稀有元素上的掌控權,實現產業體系自主可控。
婁勤儉書記在講話中強調,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卡脖子”清單作為科研攻關清單,推出更多“從0到1”的原創性成果。對此,省科協副主席、蘇州清越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高裕弟感觸頗深。他表示,在當今時代背景下,創新就是自立自強的最好體現,要自強,必創新,創新指向未來也決定未來。
“我國已有很好的創新環境,有更多潛心鉆研的科技人才,相信我們江蘇乃至全國‘從0到1’的原創成果必然會越來越多。作為一線工作人員,我們團隊二十年如一日,實現了有機發光二極管技術從‘科學’到‘技術’再到‘產業’的轉化。”高裕弟表示,他的個人“十四五”規劃是要向優秀科學家學習,以科技賦能產業為己任,守正創新,自立自強,推出更多的科研成果。在投身科技創新一線的同時,還要積極帶動和促成產業鏈上中下游的融通創新,讓更多的高科技在產業中發光,為實現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安全高效貢獻力量,吸引更多的科技成果“落地”江蘇。
擘畫“十四五”科技攻關藍圖,江蘇各市的科技工作者的“愿望清單”也悉數出爐。今年年初,蘇州和常州等市提出“十四五”期間提升技術創新能力,在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導體等重點領域實施攻關突破。蘇州計劃在第三代半導體、量子通信、氫能等前沿領域取得實質性進展,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重點領域實施一批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常州則將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工程,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優勢,推行科技攻關“揭榜掛帥”制度,在裝備制造、第三代半導體、生物醫藥、空天科技、新材料等重點領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創造更多獨門絕技,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
更高水平參與全球競爭
“江蘇制造”出海瞄準量質齊升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創新提出許多新的要求,最突出的兩個關鍵詞就是核心地位、自立自強。自立,就是解決“有沒有”的問題,補齊短板、打牢基礎,關鍵時候不能被人“卡脖子”。自強,就是解決“拿什么與別人交換”的問題,鍛造自己的長板、形成獨有的優勢,支撐更高水平參與全球競爭合作。
截至目前,一大批“江蘇制造”遠送海外。江蘇廣大科技工作者聚力攻關高端裝備制造、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加快突破關鍵基礎材料、核心零部件、先進基礎工藝等瓶頸制約,以科技為產業賦能、為企業紓困、為產品增值,全國超過1/5的高技術產品出口來自于“江蘇制造”,超過15%、領跑全球的產業技術分布在江蘇。
“十四五”剛剛開局,“江蘇制造”就頻頻亮出“真功夫”。近日,東南亞第一條最高時速達350公里的高鐵——印尼雅萬高鐵1號隧道順利貫通,而隧道貫通的“功臣”盾構機由我省常熟中交天和自主研發,也是中國出口海外直徑最大的盾構機。
“雅萬高鐵1號隧道為單洞雙線隧道,全長1885米,其中盾構隧道全長1469米, 是該項目的控制性工程,隧道施工條件極為復雜、施工難度及風險也極高。”中交天和機械設備制造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周駿介紹,中交天和設計了該款刀盤直徑13.19米,長約 101米,重2600余噸的泥水平衡盾構機,并應用了超大直徑盾構機超長距離掘進不換刀、刀具磨損實時監測等多項世界先進技術。
生物醫療領域,江陰貝瑞森生化技術有限公司早在2014年就獲得全球第一張貽貝粘蛋白醫用產品注冊證。2017年,貝瑞森在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和卡羅琳斯卡醫學院建成2個海外實驗室和1個中試基地。“這些創新孵化器為我們引進國際頂尖人才和項目搭建了平臺,每年可引入2至3個項目落地江陰,并不斷推動新產品面世。”公司董事長顧銘說。
最近,“江蘇制造”的出海成果取得新進展并反哺國內,在瑞典的孵化器首批醫藥項目成果在江陰高新區落地,其中包括諾貝爾獎得主本特·塞繆森教授主導研發的一個全球創新藥項目——新一代抗炎藥品。“這種藥品可以用于治療新型冠狀病毒造成的急性肺損傷和肺纖維化。我們希望能獲得第一張臨床試驗批件,這在整個產業化進程中是非常核心的環節。”顧銘介紹。
江蘇長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封裝測試行業居全球前列。“‘十四五’期間,我們將以創新為驅動,堅持每年將營業收入的3%—4%用于新產品的技術研發創新,不斷優化產品結構。” 公司負責人說,集成電路封裝WL-CSP、TSV、SiP三大主流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接軌,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但創新絕不止步于此,公司將在超小型器件上打破更多的國外技術“壁壘”,使我國 IC封裝技術水平實現更大跨越式發展。
專業人做專業事
“科技智庫”破題攻關的底氣常在
“專業的事情,應當由專業的人來做。”婁勤儉向科技工作者提出第二個希望:以服務黨委政府科學決策為己任,提出更多專業化、建設性、切實管用的意見建議,在當好科技智庫、破解治理難題上發揮更大作用。
婁勤儉書記說,進入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很多問題都需要科技界作出回答。比如,江蘇人多地少,實現糧食自我保障“很不簡單”,如何打造“蘇”字號的農業品種、技術和裝備,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種子作為農業的‘芯片’,關系國家農業產業競爭力,凝心聚力在‘十四五’時期打好‘種業翻身仗’,是我們作為科技工作者當仁不讓的責任。”省農學會理事長、省農科院院長易中懿表示。他告訴記者,在新形勢下,要解決中國的糧食安全,首先要抓住“種子”和“耕地”。耕地主要是要解決非農化和非糧化的問題,種子主要是 要解決創新問題。
易中懿介紹,一方面,江蘇既是種業的創新大省,也是用種大省,省農科院的種業授權和申請量一直位列全國第一,擁有堅實的研究基礎;另一方面,江蘇作為南北氣候過渡帶,擁有豐富的物種資源和土地資源,提供了良好的資源條件。“怎么利用好這個資源條件,圍繞中國種業的‘卡脖子’技術,尤其是江蘇的農業產業的種子問題,去開展創新研究,是省級農科院下一步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務。”
對接產業需求,服務會員企業。參加完江蘇省科協第十次代表大會的江蘇省環境科學學會秘書長陳樂又馬不停蹄投入一場評審會中,這場評審會是該學會承接政府轉移職能的一項工作。近年來,江蘇省環境科學學會發揮優勢、創新實干,服務會員,開展學術交流、搭建政產學研科技服務平臺、發揮科技智庫作用、承接政府職能、做好科普宣教活動,在生態環境科學領域樹立了工作品牌。
“學習貫徹好省科協第十次代表大會精神,對于我們學會工作者來說,就是要將精神落實到學會的每項工作中。”陳樂表示,環保技術和產品發展日新月異,通過服務企業進行新產品新技術鑒定和團體標準的制定,能有效提升企業競爭力,綜合提高企業的“軟實力”。
作為學會首位職業化秘書長,陳樂對服務企業創新發展活力有著自己的思考。他告訴記者:“創新主體是企業,學會也是為企業提供科技創新服務的重要平臺,在理事會的指導下,學會秘書處為企業提供鑒定服務,幫助企業申報科技獎。‘十四五’期間,我們將積極為企業的科技人才培養、人才舉薦、繼續教育和職稱評審等提供服務。”系統建設、頂層設計……陳樂認為,學會工作是一項綜合性工作,需要科學規劃、分步實施。“要充分利用學會資源搭建好服務平臺,做好服務工作,全面激活學會發展和服務能力,為科協事業發展、‘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作出應有貢獻。”
讓科普“活”起來
未來播下更多科技創新的“種子”
“科學技術是種子,科學普及是土壤。”婁勤儉對科技工作者提出第三個希望:以開展科學普及為己任,讓科研最新發現、科技最新成果進入千家萬戶、融入生產生活,把科學的種子播種到孩子們的心中,在提高全民科學素養、提升社會文明程度上發揮更大作用。
近年來,全省各級科協組織堅持聯合協作抓科普,全省公民科學素質穩步提高。2019年我省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達到12.7%,較2015年提升4.45 個百分點,蟬聯全國省份第一。
2020年初新冠疫情蔓延,作為醫療領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江蘇省科協副主席、南京醫科大學校長沈洪兵迅速反應,組織編寫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及相關呼吸道傳染病防治知識 130 問》。為人們科學了解疫情、掌握防控知識提供權威參考。“此書主要針對公眾的常見疑問,力求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專業防治措施,傳遞科普知識。”沈洪兵說。
“科學普及和科技創新同樣重要,科普人員應密切關注學術界的最新動態、成果,并融入自己的理解,才能創造出優質的科普作品。”從早年奮戰在科研一線,到如今深耕古生物科普的沃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名譽館長馮偉民深諳古生物的學術及社會意義。
“在‘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們要將科普教育場館與科普活動相結合,形成自己的特色,開創科普工作新模式。今年元旦,南京古生物博物館全面升級亮相,館內新增了科普互動項目和系列古生物主題文創產品。此外,博物館還將面向中小學及社會推出系列科普研學服務等。”
馮偉民認為,古生物學屬于自然科學范疇,跟人類本身聯系密切,因此古生物科普的作用很大。在他看來,讓人們了解古生物具有很多現實意義。“僅僅發現恐龍化石是不夠的,僅僅認識幾個恐龍的種類也是不夠的。大眾雖然不比專業學者,但做好古生物科普對全社會意義重大。今后,我們會不斷地將最新研究發現融入宣傳,吸納科學家共同參與科普,讓科普‘活’起來。”
馮偉民表示,這些年來,他能感受到國家政策層面對科普的重視以及公眾科普需求的增長,這讓他更加體會到科普工作的重要性。“研究是為了更好地認識自然,而認知的結果最終要反饋給公眾,為社會服務才能彰顯更大意義。只有公眾對科學更加了解,在開展重大科研項目時才更容易得到呼應和支持,良性循環,社會才能在科技的推動下不斷進步。” 馮偉民說,“十四五”期間,他們將吸納更多科學家共同參與科普,將科普教育場館與科普活動相結合,形成自己的特色,開創科普工作新模式,讓科普‘活’起來。”
“基層科協在人才隊伍建設和科普陣地打造上較為薄弱。為壯大人才隊伍,我們成立了各類科技志愿服務隊,開展科技培訓、技術咨詢、農技服務、醫療服務等不同的科技志愿服務。”全省科協系統先進工作者、邳州市科協副主席劉玲告訴記者,近年來,邳州市科協創新開展科技志愿者活動,不斷提升邳州市全民科學素質,在科普宣傳、科技惠農、青少年科學教育等工作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聽了婁勤儉書記的講話后,我深切感受到作為一名基層科協人責任重大,科技創新、科普宣傳任重道遠,基層科協工作大有文章可做。未來,我們會認真學習貫徹大會精神,結合邳州實際,制定落實方案,在提升全市195萬公眾的科學素質上想點子,在服務12萬科技工作者上闖路子,在探索群團發展道路上下功夫,為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再作新貢獻、勇當排頭兵。”劉玲表示。
供圖 視覺中國
交匯點記者 張宣 蔡姝雯
編輯: 謝詩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