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外寒風凜冽,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耿車鎮大眾村飾美家家具加工廠里卻是一派火熱景象,建檔立卡低收入戶胡笑正和工人一起加工板材。
“現在我們夫妻倆一個月收入大約一萬塊錢,除去開支,一年能結余三四萬塊錢,是妥妥地小康了。”胡笑說,之前他和妻子一起照顧年邁的父母和兩個孩子,沒有工作,全家人的生活捉襟見肘。在村委會的幫助下,胡笑在村里的家具加工廠找到了工作,吃苦耐勞的他逐漸從小工成為了技術指導,不僅收入提高了,生活的幸福指數也提高了。
在宿遷,像胡笑一樣實現穩定脫貧的低收入戶不勝枚舉。近年來,圍繞“緩解相對貧困,縮小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主題,宿遷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堅持突出工作重點,創新體制機制。去年年底,宿遷市低收入人口和省定經濟薄弱村收入分別達到11051元、41萬元,三個省級幫扶重點縣摘帽,三大片區面貌明顯改善,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完成。2020年以來,宿遷市按照“掃尾、鞏固、銜接、探路”總要求,積極應對突發疫情沖擊影響,全面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今年1至9月份,全市低收入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省定經濟薄弱村村均收入分別達到9465元、49.57萬元,同比分別增長22.4%、64.63%。
興產,激活貧困主體內生動力
“家家種樹栽花,戶戶蟠扎盆景。”走進沭陽縣新河鎮等地,一幅幅美富共生的畫面讓人羨慕。沭陽有盆景從業人員10萬余人,盆景年銷售額超40億元。“十三五”以來,沭陽盆景產業帶動精準扶貧資金6500萬元,建設了21個農業結構調整項目,直接或間接帶動創業就業10.5萬人,幫助約5000個貧困家庭1.2萬名低收入勞動力務工脫貧。
近年來,宿遷市堅持將脫貧攻堅與加快發展相統籌,全力推進產業、電商等富民項目建設,有效激活了脫貧主體的內生動力。
在推進產業扶貧中,利益聯結機制是難點更是關鍵點。宿遷積極整合各級各類扶貧涉農資金投入重大項目,折股量化到經濟薄弱村和低收入農戶,增強重大項目對脫貧攻堅帶動作用。為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宿遷通過市場化和契約化實現產業利益與群眾利益一體化,固化農戶利益,將低收入農戶穩定增收脫貧和企業長效發展一體推進。
電商是宿遷的一塊金字招牌,去年宿遷市農村電商網絡零售額為231億,位列全省第三。近年來,宿遷市因地制宜,將農村電商與脫貧攻堅深度融合,探索形成“一村一品一店”等電商扶貧模式,省定經濟薄弱村創成“中國淘寶村”19個,4.5萬低收入人口通過電商就業脫貧,宿遷被確定為全省“電商就業扶貧示范區”。為鞏固農村電商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宿遷市專門制定出臺了《關于促進電子商務發展的若干扶持意見》等政策文件,并策劃舉辦了運河品牌電商大會等一系列電商活動,全力支持農村電商發展。
減支,積極破解支出型貧困難題
“年初,我在張圩醫院住院一個星期,共花費1700多塊錢,最后我自己只付了175塊錢。”沭陽縣張圩鄉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張秀美激動地說。在張圩醫院,厚厚的本子上記錄了建檔立卡低收入戶就診費用的減免情況。該院負責人告訴記者,醫院為建檔立卡低收入戶專門開辟就醫綠色通道,先診療后付費,確保自付費用控制在10%以內。
破解支出型貧困是扶貧開發工作中的重點、難點。據統計,“十三五”之初,宿遷因病、殘、學、災致貧占比在70%以上,為此,我市堅持普惠政策和特惠措施同向發力,有效破解了支出型貧困難題。
教育扶貧不僅是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宿遷市積極打造教育扶貧助學“三全體系”,即全學段提標,低收入農戶子女助學標準高于省標準500元至1000元;全市域覆蓋,市外就讀、市內跨縣區就讀等助學盲點逐一解決;全社會參與,連續五年開展“群”眾助學活動,捐款突破100萬人次,籌資超過1.1億元。截至今年9月,全市累計資助低收入農戶貧困學生89.6萬人次、9.15億元。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宿遷市建立健全低收入人口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和大病補充保險“四道防線”,著力破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難題。宿遷市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低收入農戶大病補充保險制度,對經過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報銷后剩余的合規部分再按照85%比例予以報銷,不設起付線、上不封頂。去年,宿遷市又把大病補充保險從政策范圍內向合規目錄以外費用延伸,對經專家評審確定為治療所必需的費用列入報銷范圍。截至今年9月,全市大病補充保險報銷金額達到1.9億元,36萬人次受益,單筆最高報銷11萬元。
除了教育和醫療,宿遷市還逐年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等標準,對低收入戶基本醫療、基本養老、大病補充及主要種植業政策性農業保險由財政全額代繳,用水、用電按照戶均每年360度電、48噸水標準予以補貼,累計代繳及補貼達12億元。
統籌,構建城鄉融合減貧發展機制
今年7月,拿到新房鑰匙,泗陽縣愛園鎮松張口新型農村社區建檔立卡低收入戶張運道感覺握住了“穩穩”的幸福。對他來說,不僅圓了安居夢,還在家門口就有了一份安穩工作。“大林果蔬產業園離我家就一公里,我現在是園里的長期工,每月收入兩千塊錢。”張運道高興地說。
近年來,宿遷市堅持創新城鄉融合減貧機制,將農房改善作為龍頭牽引,把土地增減掛鉤作為關鍵支撐,把扶貧重點片區作為最大短板,協同推進脫貧攻堅和四化同步,取得明顯成效。
順應群眾對住房條件改善期待,2018年9月,宿遷市按照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將農房改善作為推進“四化同步”和統攬鄉村振興的龍頭性工程,結合“1+3+50+N”城鄉空間格局優化,統籌布局、扎實推進,取得階段性成效。截至今年9月,宿遷市已開工建設農房改善項目215個、已有5.7萬戶農民實現住房條件改善。在農房改善過程中,宿遷市積極配套引進農業重大項目,因地制宜發展“家門口就業”工程,確保改善農戶有事做、有收入。
2016年3月,宿遷市成功獲批全國六市之一、全省唯一土地增減掛節余指標省域內流轉使用試點城市,打通了發達地區與貧困落后地區資金資源雙向流動和優勢互補的空間和通道。增減掛鉤政策“增”的是民生福祉,“減”的是城鄉差距。在經濟效益上,宿遷市土地增減掛交易累計收益資金147.27億元,全部用于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在社會效益上,全市增減掛實施區域土地流轉率達到71%,有力推動農業規模化發展。在生態效益上,美化了人居環境,改善了生態環境,改良了生產環境。
三大片區是全市脫貧攻堅工作的最大短板,宿遷市對片區“十三五”整體幫扶作出詳盡規劃,特別是近年來,宿遷市大力實施片區通達工程,片區行政村雙車道四級公路覆蓋率、鎮村公共交通開通率等達到100%;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全面啟動,創成省示范村衛生室297個,完成片區36所學校改薄任務,全面消除校園D級危房,區域供水通村入戶率達到100%;建立新引進農業重大項目20%以上落戶片區剛性制度,眾多農業重大項目落戶片區,西南崗片區光伏等扶貧產業規模初步形成。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還需穩住幸福。圍繞2020年后接續推進減貧事業,目前,宿遷市已在全省率先全域開展建立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試點,小康路上,宿遷一定走得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