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手拉手,共同奔小康,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推出特別策劃《小康路上 無問西東》,一起解碼脫貧攻堅中的江蘇力量。
因為地處高原,西藏是世界最美的地方之一;也因為是高原地區,這里自然條件惡劣,生態脆弱,是全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一塊主戰場。2016年底,在西藏精準扶貧和江蘇對口援藏政策支持下,31個藏族孩子,來到江蘇接受飛行員培訓。今年,所有學員都學成回到拉薩。他們將在當地開啟一條新的天路。
格次,拉薩雪鷹通用航空公司藏族飛行員,來自西藏拉薩林周縣阿郎鄉。直升機翱翔藍天,高空視角俯瞰大地,小伙發出感嘆:家鄉真的很美。
格次告訴記者,自己小時候的夢想就是當一名飛行員,感覺特別酷;但是當時在家鄉西藏,這似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格次18歲那年,這個原本只能停靠在腦海中的夢想,從大山里起飛了。
2016年底,格次讀完高三上學期之后,校長跟大家說了一個招收飛行員的項目,當時大家都懵了,不敢相信。
因為海拔高,西藏地區多大風、雨雪天氣,且小氣候變化多端,難以預測,一度被稱為“飛行禁區”,駕駛直升機難度極大。2016年底,為了填補西藏通用航空產業的空白,江蘇若爾通用航空聯合拉薩布達拉文旅集團,成立雪鷹通航,這也是江蘇對口拉薩的產業援藏項目。
江蘇若爾通用航空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呂勇說:“就是要在天上開一條路,解決空中交通問題,完善投資功能性的方面,特別是解決醫療救援和空中醫療急救的轉運的問題。”
飛行員教練華晨說:“飛往高海拔的地方,比如說要飛納木措,或者是要飛珠峰大本營,一般飛行員身體其實受不了的,但是土生土長的藏族飛行員應該沒問題。”
就這樣,讓藏族的飛行員來參與這些飛行,為自己的家鄉、為自己的親人,為經濟建設去飛行。
一個月內,三次面試、一次體檢,31個孩子從600多人中脫穎而出。在選拔的過程中,拉薩市政府提供了建檔立卡600多貧困戶,按照每個縣都要有每個學校都要有的交叉形式,保證了選拔的公平。
格次至今還記得當時的場景,那時候老家很少能有人走出去,自己能被選上,真的挺開心。
2017年的年初來到江蘇后,藏族學員不適應普通話教學,對飛行專業術語的理解更是吃力。學員自己心里的想法也一時表達不出來,教練說的內容,孩子們也琢磨不透。
大家都知道,要想學會一門技術,首先要保證溝通流暢。第一次理論考試,僅有一兩個人通過了。培訓,當時一度陷入僵局。
飛行夢,不能輕易放棄;能做的,唯有一起更努力。講的內容一遍沒有弄明白,那就再講兩三遍。各種飛行培訓教材資料翻到半年以后,書已經被翻爛了……
按照以往慣例,培養一個完全成熟的飛行員,應該在7個月到8個月的時間,這批孩子培養最快的也接近一年零4個月。
理論考試通過后,還有數百小時高強度飛行訓練。格次清晰地記得,自己是2017年2月14號那天開始飛行的,當時心里還比較害怕緊張,身體都比較僵硬,但是到了空中之后感覺特別自由。飛行員教練華晨告訴記者,正常的飛行訓練是150個小時,他們一般都飛到將近200個小時,沒有條件也得要創造條件讓他們多多練習飛行。
經過不懈努力,他們陸續取得商用直升機飛行執照,成為全國第一批民用直升飛機藏族飛行員和機務維修人員。回到西藏,“新天路”上的雄鷹們刷新了我國通航直升機起降高度,在海拔5200米的高地實現起落。
2018年4月,格次回到西藏,在一次執飛納木措的任務時,雪鷹通航給了他一個意想不到的驚喜:讓飛機直接飛到家里。當時,航空公司提前一個小時跟格次家里人打電話溝通,當家人看到自己孩子穿著制服、佩戴飛行員肩章、戴著墨鏡從飛機上下來,那種自豪感一生難忘。
目前,格次年收入能有13萬元,小伙坦言,自己特別慶幸當上了飛行員,而且家鄉林周縣也越來越富裕了。
2018年9月底,江蘇對口支援的拉薩市三縣一區(林周縣、墨竹工卡縣、曲水縣、達孜區),全部提前實現了脫貧摘帽。父母們希望下一代生活得更好,年輕的他們正在完成上一輩人未完成的夢想。
未來,這些年輕人必然是要擔大梁的,要在西藏做很多很多事,包括飛播造林。現在有些山頭還是光禿禿的,通過直升機播撒種子,可能到了第二年山間就會泛起綠色,風沙也就不會這么大了。
2018年至今,雪鷹通航游客飛行量已超過5100人次。2020年,飛播造林21.8萬畝,參加救援10架次。
希望他們能夠在未來的天路上飛得更高、飛得更遠。新天路,自由翱翔!
江蘇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王芳 龔俊杰 耿昊東 蘇州中心站 編輯/胡超
(本條新聞版權歸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