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視察時,強調要挖掘豐厚的運河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長江文化,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學習貫徹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我們要進一步認識到江蘇在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化強國建設中的地位之重、使命之重,在文化建設中進一步彰顯“水韻江蘇”之美。
江蘇是長江經濟帶和大運河文化帶的交匯點,獨特的地緣優勢造就了具有鮮明特質的地域文化。黃金水道川流不息,千年文脈綿延不絕。長江文化中,江蘇既有江南水鄉古鎮、南京石頭城、揚州唐城等物質文化遺產,也有南京金箔鍛制技藝、古琴藝術、揚州漆器髹飾技藝、宜興紫砂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運河江蘇段是中國大運河文明的制高點,遺產類型多樣、數量豐富。其中,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遺產區核心面積約占全國的一半、遺產河段長度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一、遺產點數量約占全國的40%。這些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增強文化自信的生動載體。
萬里長江孕育了璀璨的中華文明。在推進沿江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好長江文物和文化遺產,這不僅是習近平總書記深情囑托,也是江蘇人民的使命與責任。我們要集中精力深入研究長江文化內涵,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將長江的歷史文化、山水文化與城鄉發展相融合,突出地方特色,更多采用“微改造”的“繡花”功夫,對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修復,把“生產岸線”變成“生態岸線”“文化岸線”,促進濱江風貌不斷改善。要立足長江大保護,突出生態內核、挖掘文化內涵,打造標識度高、代表性強、影響力大的長江生態環境特色示范段,再現“春江花月夜”的美好景象。
大運河縱貫江蘇,孕育了鮮明的歷史文化基因。我們要深刻理解大運河文脈對于江蘇歷史文化的重要性,把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當作責無旁貸的義務。我們要把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同生態環境保護提升、沿線名城名鎮保護修復、文化旅游融合發展、運河航運轉型提升統一起來,為大運河沿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改善創造有利條件。圍繞美麗江蘇建設,要系統推進歷史文脈傳承、生態環境修復、岸線景觀塑造、綠色經濟發展,一體建設高品位、高水平的文化走廊、生態走廊、旅游走廊,形成江蘇的美麗中軸。
江蘇之美在于水,長江文化和大運河文化給了江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滋養。站在永續發展的高度,著眼于文化江蘇建設全局,我們一定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長江文化和大運河文化,把文化植根于社會發展之中,不斷從深厚的文化根脈和獨特的文化優勢中,汲取堅守正道的定力、砥礪前行的動力、變革創新的活力,堅定我們的文化自信。
編輯: 袁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