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在江蘇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南通博物苑,了解張謇興辦實業救國、發展教育、從事社會公益事業的情況。總書記指出,張謇在興辦實業的同時,積極興辦教育和社會公益事業,造福鄉梓,幫助群眾,影響深遠,是中國民營企業家的先賢和楷模。
——言猶在耳。來到位于濠河之濱的南通博物苑,張謇塑像立于庭院中央,神態堅毅果決、躊躇滿志;兩株先生手植的藤蘿仍綠意盎然,恰似其不泯的風骨。在南通博物苑苑長杜嘉樂的引領下,我們透過一件件珍貴的館藏文物,再度走進了那段傳奇的歷史。
狀元辦廠,走上實業報國之路
1903年,張謇東渡日本,觀摩日本第五屆國內勸業博覽會,對其政治、經濟和教育等方面進行了考察,親身感受到明治維新帶來的日本社會發展。這一時期張謇寫下的《癸卯東游日記》詳盡記錄了此行的所見所感,后來這本日記由南通州翰墨林書局印行,成為晚清重要的域外游記。
張謇《癸卯東游日記》
如今,透過泛黃的紙張、略有殘損的書頁,我們仍能感受到密密麻麻的鉛字背后,張謇親睹日本強大后愈加迫切的救國濟民心理。博覽會上,日本“聚其國內所產制物品,分列農業、園藝、林業,水產,礦冶,化學,工藝,染織,工業制作,工藝機械,教育學術,衛生、經濟、美術及美術工藝為十門”,展現出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從幼稚園到小學、中學、高中的完整教育體制已經形成,學科設置注重均衡發展,工業學校的細菌室里,購自德國的顯微鏡“可自五十倍至一千三百十五倍,以視極微茫之肺病了然瑩澈”……在張謇看來,“政府有知識能定趣向,士大夫能擔任贊成”,舉國上下“孜孜矻矻、心慕力追”,是日本明治維新僅30余年就天翻地覆的重要原因。
“東游日本期間,張謇‘實業教育迭相為用’‘父教育而母實業’的思想進一步確立。他提出‘中國須振興實業,其責任須在士大夫’,以儒家士大夫‘舍我其誰’的擔當意識,奔走在實業救國的道路上。”杜嘉樂說。
事實上,早在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時,這位晚清狀元就萌生了“跨界”辦廠的念頭。“和約十款,幾罄中國之膏血”,張謇日記里的這兩句話,書寫時筆觸格外頓挫有力,可見其椎心泣血。幾經奔走后,1899年,擁有2.04萬紗錠的大生紗廠建成投產。由于張謇是“文章魁首”,大生紗廠便以“魁星”圖案作為商標,當看到那“魁星點斗、獨占鰲頭”的樸拙設計,參觀者們忍不住會心一笑。
大生紗廠《廠約》
博物苑珍藏的大生紗廠《廠約》和股票是中國近代企業制度發展史上“大生模式”的生動闡釋。《廠約》闡明了紗廠的辦廠宗旨是“為通州民生計,亦即為中國利源計”,規定了一套章法嚴明、系統完善的規章制度。由張謇親手書寫的《大生機器紡紗廠股票》是中國最早的股票之一,同樣體現了狀元辦廠的世界眼光:以招股集資的方式靈活變通,“一介寒儒”走上了實業報國之路。
大生機器紡紗廠股票
廠房鱗次櫛比,荒涼冷清的唐閘變成興旺發達的工業區;紗廠車間里,自英國購進的新產紡紗機有序運轉;鋪設鐵道、疏浚河道,“大生”建設起自己專屬的水路運輸設施和工具……南通博物苑里陳列的一幅幅黑白照片,拼湊起“中國近代第一城”南通的繁盛情景。杜嘉樂介紹,張謇早就有了發展循環經濟產業鏈的自覺意識:紡紗時剩下的棉籽可以用來榨油,于是開設了榨油廠;油渣可以制作肥皂,于是建成了肥皂廠;面紗需要用面粉來漿洗,索性建了面粉廠;在墾區“就地取糧”建造頤生釀酒公司,頤生酒摘下意大利萬國博覽會金獎……這條精密銜接的循環產業鏈,令后人贊嘆不已。
教育為本,激勵“人人肩上各自擔起”
張謇在家中排行老四,老南通人習慣把他稱作“四先生”,“先生”亦是對師長的敬稱。張謇一生興辦或捐助了300多個不同學制、不同門類的學校,創建了從學前到高等學校乃至特殊教育的完整教育體系,大多數南通人都曾在張謇創辦的學校里讀過書——這一聲“先生”,張謇自然擔得起。
父教育而母實業,以實業利潤反哺教育,教育在張謇心目中占據重要地位,寄寓著他深厚的家國情懷。“《馬關條約》簽訂后,張謇在《條陳立國自強疏》中這樣反思:‘非人民有知識,必不足以自強。知識之本,基于教育。’他還提出,‘世界今日之競爭,農工商之競爭也;農工商之競爭,學問之競爭也。’這樣的觀點在當時不可謂不振聾發聵。”杜嘉樂說。
辦學過程中,張謇時刻不忘將拳拳愛國之情傳遞給學生們。1903年4月27日,由張謇親手創立的通州師范學校正式開學,在開校演說中,張謇以宋代張載“民胞物與”的思想激勵學生,鼓勵他們為民族圖強奉獻力量。作為我國第一所獨立開辦的師范學校,通州師范學校與南洋公學附設師范院、京師大學堂附設師范齋一同被公認為中國師范教育肇始的三大源頭,張謇為該校確立的“堅苦自立、忠實不欺”八字校訓,也由此成為澤被后世的精神遺產。
一幅幅珍貴的影像定格了我國現代教育事業發展進程中的諸多斷面:三兩個通州師范學校學生戴著斗笠奔忙于田間,這片農場專為師范生進行農業實習而設,分為農藝、園藝、畜牧區,溫室、涼棚、雞塒一應俱全;當地第一幼稚園里,涼亭、秋千、草坪為兒童提供釋放天性的空間;身穿長裙、挽著發髻的師范女學生們正在練習洗濯、烹飪,忙得不亦樂乎;紡織專門學校門口,懸掛著張謇手書的著名校訓:忠實不欺,力求精進——想必也是張先生謀劃實業時的一句自勉。
鐫刻著張謇《家誡》的石屏風
“我之愛子孫,猶之古人也。愛之而欲勉之,以進德而繼業……”在一面鐫刻著張謇《家誡》的石屏風上,我們讀到了張先生希望子孫后代勤于自勉、清白為人、永葆基業的良苦用心。杜嘉樂說,2015年,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特意在首頁位置登載了這段家誡,用來勉勵黨員干部,堪稱“警言流芳”。
造福鄉梓,將南通建成“人間的天堂”
在張謇看來,除了興辦實業、教育外,社會公益也是城市建設中必不可少的方面。杜嘉樂說,張謇所指的社會公益,包括社會教育、慈善事業等各個方面,“他希望創造出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使人們的素質不斷地得到陶冶和提高。”
南通博物苑館藏的“博物苑觀覽證”記錄了這座中國人創辦的首家公共博物館的悠久歷史。1902年,張謇在通州師范學校的西側建造了一座植物園,供學生們作為實驗場地。幾年苦心經營,張謇又于將植物園建成為博物苑,設中館、南館、北館三座建筑,陳列歷史文物、自然標本和美術作品。室外的空間則建為花圃、假山、亭閣、水榭、魚池。一個“苑”字,道出了張謇的深切用心,這里是中國古代苑囿與現代博物館的結合,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科學內容,乃文化薈萃之地。
博物苑觀覽證
“最初,南通博物苑是配合師范學校教學的附屬機構,但開放之后,吸引來的人越來越多,各界人士紛紛涌入博物苑參觀。張謇因此修改了《觀覽簡章》,制作了觀覽證牌,這件‘觀覽證’保存至今,成為我國最早的參觀門券。”杜嘉樂介紹,從那時候起,南通博物苑就很好發揮了社會公共教育的作用。另一件館藏文物《南通博物苑品目》見證了博物苑發展的腳步。地柏、蒲葵、方足幣、方首刀……這份編印于1914年的目錄上顯示,當時博物苑的文物和標本,按照天產、歷史、美術、教育四部分共有2973件之多。
《南通博物苑品目》
造福鄉梓,幫助群眾,興辦博物館只是張謇在南通興辦社會公益事業的一小部分。他這樣闡述實業、教育、慈善三者之間的關系:“竊謇以國家之強,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實業教育,而彌縫其不及時,惟賴慈善。”他把慈善事業看做自己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理想的重要補充。
在南通博物苑的展廳內,老照片還原了張謇在南通留下的樁樁義舉:他主持建立了醫院、育嬰堂、養老院、殘廢院、棲流所、濟良所、貧民工場、聾啞學校、游民工廠等慈善公益機構。育嬰堂內,棄嬰各得所養,嬰兒養至7歲后,送入幼稚園,然后再送進學校培養;設在南通城西門外的棲流所,專收在社會上流浪的乞丐,傳授其謀生技能,使其自食其力;張謇在南通、東臺、儀征三地創辦的貧民工場,收留鹽區貧民,將他們分別培養為木工、織工、漆工等。
杜嘉樂介紹,張謇興辦種種社會慈善機構,基本都由自己出資,1912年他過完60歲生日后,拿出了朋友們送來的賀壽之金,在南通城南興辦養老院,收養大批生活無著的孤寡老人。養老院建成后,建設費用和日用開銷全部由他一人承擔,甚至孤老們去世后的棺斂安葬,也由張謇出資料理。
張謇在南通興辦的社會公益機構
張謇在南通興辦的社會公益機構
張謇在南通興辦的社會公益機構
在張謇的主持下,南通社會和諧、安定祥和。當時的一篇英文版張謇傳記這樣描述南通的情景:“美國的流浪漢、歐洲的醉鬼,這些街頭熟悉的身影和其它令人不快的事情在南通州是沒有的。這里的工廠、農墾工程、公路建設項目有效地吸引了所有的勞動力,而余下的老弱病殘則被張謇幫助設立的慈善機構很好地照顧起來了。”日本人內山完造將南通形容為“理想的文化城市”,《密勒氏評論報》主編鮑威爾評語贊南通是“人間的天堂”。
濠南別業里,一幅張謇手書的對聯引起參觀者久久凝望:“貴賤無常,惟人所速;日月可愛,忽去便過。”言語之中充滿了對時光流逝的不舍。既是歲月不居,不如聞雞起舞——對今天的人們來說,傳承先生身上的愛國情操、實干精神、奉獻意識,便是對他最好的紀念。
交匯點記者 馮圓芳 于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