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發展,交通先行。今年以來,淮安依托公鐵水無縫銜接的交通運輸優勢,加快完善多式聯運體系,不斷提高交通運輸發展質量和效益,推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近日,在淮安市新港碼頭的作業區內,裝滿天合光伏板的集裝箱被吊車運上開往寧波的海鐵聯運專列,在到達寧波港后繼而轉往全球各地,這為淮安及周邊地區的特色農產品、精密電子、服裝、家居用品等外貿貨物“走出去”“引進來”提供了新的物流方案及運輸路徑。
“我們75%的產品出口國外,一個集裝箱陸路運輸的成本大約是6000元,通過海鐵聯運的班列,成本可以下降到4500元左右,按照每月100臺次車估算,企業全年的運輸總成本降低約200萬元,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降本增效。”江蘇和興汽車科技有限公司財務總監沈杰說。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與大運河文化帶、淮河生態經濟帶等國家級戰略形成多重疊加,淮安迎來了絕佳發展機遇。
作為臺資集聚示范區,淮安外貿出口量日益增多,貿易往來已不局限于鐵路和公路。面對出口企業的實際需求,鐵路部門和港口海運密切合作,開啟海鐵聯運互利共贏模式,旨在打通“最后一公里”。
這樣的強強聯合,不僅充分擴大了鐵路和海路運輸的輻射范圍,亦能在服務、組織運輸等多方面取長補短,產生“1+1>2”的效應。
海鐵聯運進一步簡化辦理流程、提高作業效率,確保出口貨物隨到隨發,保證貨物準時運達,降低企業物流運輸成本,持續釋放政策紅利,促進更多企業加大馬力生產,帶來消費市場信心的提升。同時,依托公鐵水無縫銜接的優勢,海鐵聯運讓貨物在公路、鐵路、水路間轉運順暢,真正實現了由“江河經濟”向“海河經濟”轉變。
淮安市港口物流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沈劍表示,未來,淮安新港將以推進大宗貨物、集裝箱運輸“公轉鐵”“公轉水”及集裝箱多式聯運為主攻方向,打造多式聯運物流成本的“洼地”和現代綜合運輸體系的“高地”。
近年來,淮安市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成績單十分亮眼:徐宿淮鹽、連淮揚鎮鐵路開通運營,淮安邁入高鐵時代;淮安機場建設大力推進,順利升格為國際機場;“黃金水道”京杭大運河通航能力大幅提升。
“十四五”期間,淮安將圍繞長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定位,聚力聚焦打造“綠色高地、樞紐新城”。新的海鐵聯運班列作為城市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將更好地服務全市轉型跨越發展,補充和完善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真正讓樞紐和交通成為城市建設的“先行軍”、產業發展的“助推器”,為深度融入長三角區域一體化、建設“樞紐新城”貢獻港口力量。(記者:孔凌翔 鄭國梁 編輯:魯茗茗 責編:于維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