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的職業教育承載數以萬計的小康夢。在江蘇,以職業教育助推精準脫貧,深入開展東西部合作,支持西部貧困地區職業教育發展。通過職業教育改變一個人,進而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這樣的故事比比皆是。
上周,交匯點記者探訪常州、無錫兩地四所職業院校,探尋職業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路徑,感受脫貧攻堅中的職教力量。
智力扶貧,指引方向改變人生
扶貧先扶志,扶志先扶心。2009年以來,常州旅游商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至今累計招收469名西藏學生,其中312名已順利畢業,這當中就包括了2010級西藏班畢業生旦加久美。
“到江蘇學習,除了專業知識,更多的是開拓了眼界,拓寬了職業發展方向。”旦加久美說,當年成績優異的她被推薦來到江蘇讀書,她最先感受到的就是城市繁華和發達,心里早早就埋下創業的種子。“我還記得在校期間,班主任引導我參加學校的創業培訓班,上職業意識養成課,還在學校創業園里策劃經營了自己的小店。”
畢業后,旦加久美選擇了在常州創辦食品公司。“剛開始為學校供應牛奶面包,經過幾年的發展,我又開辦了餐飲企業和手工制品公司,我還成為了西藏大學生創業典型。來江蘇上學,為我開拓了思想,指引了方向,改變了人生。”旦加久美充滿感激。
就讀于無錫汽車工程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大理籍學生李紅斌坦言,要不是國家的職業教育東西協作行動計劃,他可能永遠都只能在云南的小山窩里,“每天面朝黃土背朝天。”來到無錫上課的第一站就是汽車噴涂車間,當李紅斌看到學長們熟練地使用現代化汽修設備時,他暗下決心,一定要加入技能大賽集訓隊,成為和學長們一樣的職業人才。
在班主任的指導下,李紅斌的課余時間都泡在實訓教室,無論是風來雨去,他都不會缺席。進入集訓隊后,李紅斌更是苦練技能,夏天,他穿著不透風的噴漆防護服訓練,一天下來光汗水都有好幾斤,睡前還反復反思操作訓練的流程。在今年的省賽中,李紅斌獲得一等獎,并升入江蘇理工學院就讀本科。談起未來,李紅斌希望自己以后能回自己的家鄉做一名職業院校的技能老師,把自己在江蘇學到的知識和本領帶給更多家鄉的孩子,改變他們的人生。
無錫汽車工程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校長季玲莉表示,“扶貧、扶志、扶智”是國家精準扶貧工作的內涵要求,李紅斌這樣的成才典型,讓大理班學生感覺到,只要努力一樣可以成功。目前大理班有畢業生113人,首次就業率達到100%,對口就業起薪最高達到5000元,達到“一人長期就業、全家穩定脫貧”的目標。
技能扶貧,有技不貧以漁易魚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通過職業教育讓學生掌握職業技能,成為脫貧攻堅的精準發力點。去年,寧夏民族職院汽修專業學生楊春望來到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成為第二批“汽修專業寧夏民族職院班”交流生的一員。
楊春望對汽車維修技術非常感興趣,課堂上他和老師大膽探討,課下他在維修車間積累汽車維修經驗。“我和老師一起探討實踐了巴哈賽車的設計、加工和制作,這是我在寧夏就讀期間想都不敢想的。”楊春望說,這為他未來高質量就業打下了基礎。
考慮到交流生普遍缺乏理論知識和實訓經驗,學校特意安排了《汽車發動機檢修》《汽車底盤系統檢修》等專業核心課程,并外聘日產、寶馬等4S店的維修技師與專業骨干教師,讓寧夏班同學在一線實踐中積累維修經驗。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智能制造學院黨總支書記孫海波介紹,楊春望這一屆汽修班畢業生回到寧夏,有的合伙開設汽修廠,月入上萬元。
“我們利用數據治理驅動精準扶貧,近五年累計投入資助經費近1億,累計受資助學生10000余人次,確保困難學生‘零負擔’入學、就讀。”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王光文表示,同時根據學校的需求進行雙向聯合,進行技能扶貧,根據各個學校、各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教育狀況,制定政策,助力扶貧能出真成果,提高師生脫貧致富的本領。
推進農村電商發展、培養農村電商人才也成為助力大學生脫貧攻堅的重要舉措。在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食堂門口,由學校和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農業農村節目中心發起的《我的家鄉我代言》電子商務直播課程的海報吸引學生駐足,該課程包括《主播的角色認知》、《農產品直播——產品選擇與賣點設計》等多個主題。
“我們特別邀請了兩位直播行業嘉賓參與直播,結合嘉賓親身實例,總結了新晉主播所應具備的六大技能,希望能幫助越來越多的農民朋友走進直播間,化身‘主播’,為家鄉代言。”擔任第一期直播課程的學校商學院骨干教師程傳榮說,為了保證授課質量,學校組建4支團隊,組織交流研討會、主題沙龍,精心打磨講授內容,并邀請行業、企業專家指導課程的設計思路與腳本編寫。
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商學院副院長王金龍介紹,一年多來,學校已累計搭建20余個網上營銷平臺,開展30余場電商培訓,通過電商下鄉助力精準扶貧,為“東西部扶貧協作”貢獻青春力量。“開展電商直播培訓,是助推農民以技能就業、以技能脫貧的非常好的方式和抓手,更是職業院校共擔技能扶貧,助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使命擔當。”
產業扶貧,筑牢根基助力地方發展
產業發展是徹底擺脫貧困的動力源泉。在常州旅游商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有一個“旬石路”微景觀設計中心,陳列著許多以石頭為元素的工藝作品。這些石頭名叫旬石,產自陜西省安康市旬陽縣,在當地是隨處可見的普通石頭。
在扶貧調研中,學校發現,旬石是工藝品加工的優良材料。今年1月,陜西省旬陽縣高新區與常州旅游商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等單位聯合打造蘇陜扶貧協作項目——“旬石路”,對旬陽當地豐富的土石進行文化創意設計,形成“多肉、綠植、花瓶、煙灰缸、奇石擺件、大型山水”為主打的系列微景觀產品。
周政是最早加入該項目的學生之一。他說,自己今年已經設計出七款旬石產品,“我們共有電子商務、視覺傳播、數字媒體三個專業的學生參與該項目,平面設計專業負責設計石頭,電子商務專業搭建電商直播間,課上學到的知識,都可以在這個項目中得到實踐。”
學校還引入常州昂龍旬石園林工程有限公司,在旬陽縣建立旬石加工廠,培訓指導當地農民農閑時對采集的旬石進行加工,并提供線下實體直營。企業負責人沈伊峰表示,目前項目已帶動100多位農民就業,形成了采集-加工-銷售全產業鏈,搭建了一條致富“旬石路”。
常州旅游商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校長秦益霖告訴記者,“旬石路”項目探索為貧困地區人員尋找技術文化賦能的脫貧之路,為學生探索面向市場、客戶的成長之路。旬石項目啟動前,當地農戶每月收入不足1000元,如今每一款產品都能賣到幾十到上百元不等,不僅給了學生極好的創業實踐機會,還幫助當地農戶每人每月增收2000到4000元。
省教育廳職業教育處負責人介紹,近年來,江蘇以職業教育助推精準脫貧,深入開展東西部合作,支持西部貧困地區職業教育發展,提升職業教育支撐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水平,為國家脫貧攻堅做出了積極貢獻。“下一步,我們將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脫貧攻堅隊伍建設,拓寬和深化東西協作,提升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產業發展的能力。探尋受援方的最大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制定出緊密貼合區域發展的幫扶內容,培養一批區域產業結構亟需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有力支撐。”
交匯點記者 王拓 張宣
編輯: 謝詩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