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泰州國際集裝箱碼頭首次運轉了206個鐵路集裝箱。這是一個重大突破,標志著泰州港正式開啟“公鐵水多式聯運模式”,向著江海聯運中心港實質性邁進。
當前,我國正逐漸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超大規模的內需市場即將到來。這給港口帶來了發展新機遇,也對流通提出了更高要求。國內物流領域專家普遍認為,大循環、雙循環需進一步提升物流效率,由幾種交通工具相互銜接轉運共同完成的多式聯運,是高性價比、高效率的物流運輸方案。
繁忙的泰州國際集裝箱碼頭。供圖謝榮
“泰州擁有長江白金岸線、深水良港,同時擁有鐵路貨運站和便捷的公路交通體系,發展公鐵水多式聯運,具有天然的便利條件。”泰州港核心港區黨工委副書記,永安洲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王小飛說,“新形勢下,發展多式聯運是一個新趨勢,必須用心摹畫,搶抓雙循環帶來的‘新風口’。”
為此,泰州港國際集裝箱碼頭“雙管齊下”,精準延伸“觸角”,迅速有效提升碼頭輻射力與承載力。一方面,加強與東北地區的出海港進行合作,比如遼寧營口、盤錦等海港;另一方面,不斷接長長江“上江航線”不足的短腿,例如與素有“渝鄂咽喉”“三峽門戶”之稱的宜昌港加強合作等。
如此一來,泰州港集裝箱運輸就形成了新的多式聯運通道。以東北腹地到泰州周邊地區的貨物為例,現在可通過鞍山由鐵路運至營口等港口,然后再經過海運,最后進入長江水道運至泰州港;而泰州周邊運至西南地區的貨物,則可從泰州市用船從長江運抵宜昌港,再從宜昌上火車運至西南、華南等地。
“這樣運輸的好處是,貨物無需全程通過鐵路進行運輸,可以有效降低企業物流成本。”泰州國際集裝箱碼頭董事長趙峰介紹,同時,物流時間也比以前有所縮短。“比如泰州地區運到成都的貨物,之前水運是到武漢港中轉,花費時間較長,現在開通泰州港到宜昌港的航線后,改從宜昌港中轉。由于宜昌港緊鄰三峽大壩,可以節省不少時間。”
為更好更快推進公鐵水多式聯運模式,泰州港國際集裝箱碼頭緊鑼密鼓實施了一攬子新動作。
例如新組建了多式聯運綜合服務部門,專門推進這項工作;在9月開通上海洋山港“天天班”直航基礎上,又積極籌備開辟泰州港至營口港、盤錦港、宜昌港等內貿直達航線,并大力擴展包括直達宜賓等港口的上江航線,從而拉長航線“短腿”。
碼頭基礎設施建設也在健步快跑。“今年以來,6.5萬平方米的二期堆場已經建成投運。”趙峰介紹,二期泊位改造工程在加緊推進,目前已具備生產性功能,正實施碼頭前沿拋石等工作,待驗收通過后即可正式投入使用;總投資3.6億元的泰州港綜合提升三期工程也已開工,建成后將新增7.5萬平方米堆場。
港口岸線是我市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即將到來的“十四五”,泰州國際集裝箱碼頭發展怎樣在新形勢下加油加速?
目前,泰州港核心港區已進行詳細謀劃。未來,碼頭將更加注重產業與港口功能“耦合”,加快發展港口后方配套產業,招引關聯項目落地,縱深推動港口港區港城聯動發展。特別是將向保稅物流、冷鏈倉儲、現代金融、大宗商品交易、期貨交割、跨境電商、檢驗檢測等高端港口服務業進軍,進一步延伸港口貿易增值環節、拓展服務領域,著力做好“港口+產業+貿易+互聯網+供應鏈金融”五位一體發展文章。
“我們將堅持科學論證空間布局、產業規劃和集疏運體系,圍繞‘樞紐’‘綠色’‘智慧’‘安全’,全面對標國際國內一流港口,在硬件設施、通關效率、綜合費用、運營管理、服務能力等方面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王小飛很有信心地說,“十四五”期間,泰州港集裝箱年吞吐能力、實際吞吐量力爭分別達100萬標箱和50萬標箱,努力將泰州港打造成為國際化、現代化的江海聯運中心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