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江蘇淮安以整市為單位,提前一年實現了“十三五”脫貧攻堅任務,42.2萬低收入人口全部脫貧,170個經濟薄弱村達標出列,3個重點縣區摘掉貧困帽子,省幫扶的3個片區面貌顯著改善。今年,淮安市對照“一個不落,一戶不漏”目標,堅持“四個不摘”,從體制、產業、政策上推進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市脫貧攻堅順利進入“常態化消除相對貧困新階段”,踏上決勝脫貧攻堅、奔向全面小康的新征途。
產業扶貧 造血夯基“摘窮帽”
淮安市淮陰區丁集鎮是國家級產業強鎮,丁集黃瓜獲批“江蘇省級名牌產品”和“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年產量超15萬噸的鮮食丁集黃瓜年銷售收入超3億元。圍繞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目標,丁集鎮依托黃瓜產業建立扶貧產業園,同時爭創省級園藝作物標準園,強化技術裝備支撐,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向園區集聚,帶動周邊低收入戶創業就業致富。“產業興旺了,低收入戶到園區做事,每人在獲得土地流轉收入的基礎上,每月可增加2000多元的收入。”丁集鎮副鎮長王永兵說。
產業是發展的根基,也是脫貧的重要依托。淮安市大力唱響“產業扶貧”主旋律,產業“造血功能”不斷增強。出臺產業富民政策,制訂三個重點片區產業富民規劃,發放產業富民小額貸款。產業扶貧資金入股生豬、優質稻米生產加工等產業項目,使貧困村、低收入戶獲得收益分紅。創新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共建產業基地,爭創園區、農業產業強鎮等載體平臺,使農民在獲得土地流轉金等保底收入的基礎上,就地就近創業就業,再掙二次分紅、薪金、獎金等收益,以多元化收入徹底摘掉“窮帽子”。
產業發展靠項目。近年來,淮安市找準產業定位,以項目推動產業提質增效,通過產業帶動脫貧致富奔小康。全市先后實施了農業產業富民項目83個、建成52個,全部建成后,可帶動100個以上村集體增收1700多萬元,1500戶以上低收入農戶增加收入。
就業扶貧 勤勞致富“拔窮根”
“前些日子蛋雞開始產蛋,加上最近養的50頭羊,今年年收入估計超過10萬,這多虧了‘陽光扶貧超市’。”淮安市漣水縣陳師鎮紅旗村村民周占新高興地說。周占新原是村里的低收入戶,鎮干部郭亞軍與他結對幫扶后,依托“陽光扶貧超市”,從匯聚的100多個致富項目成功案例中,找到養蛋雞致富的模式,幫助他爭取小額貸款,開啟了致富道路。
“陽光扶貧超市”是漣水縣2018年以來著力打造的精準扶貧平臺。該平臺投入200多萬元,集創業、就業、咨詢、信息發布四大功能,覆蓋縣、鎮、村三級服務網絡,群眾可以通過現場、手機和電腦等三種方式,登錄平臺求職、銷售。同時,平臺明確專人線上線下跟蹤服務,對癥幫扶,鼓勵群眾“靠自己的骨頭長自己的肉”,帶動如周占新一樣的農戶,依靠勤勞雙手創造幸福美好生活。
當前,“陽光扶貧超市”已延伸到漣水縣17個鄉鎮、41個經濟薄弱村,先后推出技能培訓項目30個、發布致富信息2000多條,帶動22個村成功上馬“壯村富民”項目25個。
防貧保險 筑好返貧“攔水壩”
接續脫貧攻堅,全面融入鄉村振興戰略,開展常態化消除相對貧困。今年,淮安市脫貧攻堅戰從集中攻堅轉向防止邊緣戶、易致貧戶出現返貧。為此,淮安市對“陽光扶貧”系擴容升級,增加“兩不愁三保障”“創業就業”“項目資金”等六大模塊,增強對建檔立卡低收入戶收入在線監測比對,一旦低收入戶因病、因學等導致收入低于標準,及時應納盡納,精準幫扶,有效防止返貧。
洪澤區高良澗街道大管村村民吳恩墜今年64歲,在家照顧80多歲的母親,家庭生活困難。今年吳恩墜的女兒考上了東南大學碩士,一年學費加住宿費是筆大開銷,這可難壞了吳恩墜,他一度有讓女兒放棄讀研直接就業的念頭。洪澤區扶貧辦得知情況后,核實發現吳恩墜符合“防貧保險”理賠范圍,很快,2900元保險救助金就發放到他手中,緩解了他的經濟困難。
今年初,利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政策支持“窗口期”,淮安市扶貧辦會同太平洋保險公司,選擇洪澤區、盱眙縣等地為試點區,出臺《淮安市開展“防貧保”工作助推脫貧攻堅指導意見》,創新設立“防貧保險”,為在線監測、日常幫扶中發現的各類臨貧、易致貧人員按戶繳納80元保費,一旦發現收入驟減等情況,立即啟動保險措施實行針對性救助,開辟了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構筑長效防貧機制的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