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長江,既要當下治,更要長久護。
面對沿江排污嚴重、生態系統功能退化、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等 " 長江病 ",江蘇對沿江低質低效企業及時采取了 " 搬、改、關、轉 ",引導沿江產業轉型升級,優化產業結構,并同時增綠保濕修復兩岸生態帶,治江效果明顯。
但過往經驗表明,生態治理需要一套約束與可持續發展機制,否則治理容易變成一陣風,風平之后問題依舊。
長江策(ID:changjiangce)發現,江蘇在治江上積累大量經驗,已經建立了一套完整科學的長江保護制度:從長江流域退捕到河道流域治理,從發布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性文件到開展多種長江生態環境專項行動,江蘇建章立制,明確治理主體責任,并建立了系列補償、協調機制,既讓保護措施長久執行,又讓未來保護可持續。
建章立制永護江
長江是江蘇發展的重要戰略依托,21 世紀初,沿江生態問題出現,推動長江經濟帶可持續發展成為沿江地區重要發展議題。
治理國土,編制科學的規劃是關鍵。
2017 年,江蘇啟動長江經濟帶 " 三線一單 " 編制,即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這成為了推動長江大保護的基礎性工作。
完成 " 三線一單 " 編制后,江蘇連續兩年將其納入省政府年度十大主要任務百項重點工作,以沿江 1 公里為縱深,劃定長江岸線優先、重點和一般管控區,抓好長江生態空間管控。據悉,正在編制的《江蘇省長江岸線保護條例》,將進一步提升岸線利用效率。
▲南京作為長江江蘇段上游城市,大力調整沿江產業結構,發展綠色產業,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視覺中國 / 圖
長江策(ID:changjiangce)注意到,除了編制長江利用規劃,江蘇還出臺了一系列文件,比如《江蘇省長江經濟帶發展實施規劃》《關于加強長江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通知》《江蘇省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重點突破實施方案》《江蘇省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實施規劃》《江蘇省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實施規劃重點任務分工方案》《江蘇省長江保護修復攻堅行動實施方案》……
每份政府文件背后都是實實在在的治理行動。
比如,針對沿江產業結構與空間布局,2017 年 1 月,江蘇出臺《關于開展全省化工企業 " 四個一批 " 專項行動的通知》,部署開展多輪化工行業整治,對生產技術裝備落后、環保生產不達標的企業予以淘汰,源頭上減污。
2020 年 7 月出臺的《江蘇省 " 三線一單 " 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方案》,江蘇將在全省范圍內劃定 4365 個環境管控單元,實施分類管控,著重加強省級及以上產業園區、市縣級及以下產業園區環境管理,成為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重要抓手。此外,江蘇還編制了《江蘇省生態空間管控區域規劃》和《〈長江經濟帶發展負面清單指南〉江蘇省實施細則 ( 試行 ) 》,在發展時守住底線。
通過這些文件,江蘇一次次地完善了長江經濟帶保護修復攻堅戰的作戰體系,讓保護長江的頂層設計更系統有效。
治江是一項復雜工程," 牽一發而動全身 ",為了讓規劃能夠高效落實,成立了江蘇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掛帥,各有關部門和各設區市明確分工責任,狠抓任務落實。該小組定期研究問題、展開會議調度各方力量,重點推進長江保護與發展工作,形成齊抓共管、合力推進長江大保護的工作格局。
地方也如此,如無錫江陰建立了一套協同聯動機制,各鎮街園和市有關部門加強協調配合,建立健全重要信息及時共享、重大事件集中會商、重點案件聯合執法督辦機制。
此外,在創新體制機制方面,江蘇還率先在全國以生態功能區為單位設立 9 家環境資源法庭,創建 "9+1" 環境資源審判體系,這也為長江環境資源保護相關提供了審理、判決的平臺。
長江策(ID:changjiangce)獲悉,2019 年 6 月,南京環境資源法庭成立,標志著江蘇環境資源審判 "9+1" 機制正式運行。新機制運行近一年來,妥善審結了一批環資案件,到今年 4 月底,"9+1" 審判體系共受理環境資源案件 1357 件,審結 1143 件。
建立責任人制度,以 " 管人 " 來 " 治江 "
任何治理,責任須歸屬到人,可避免 " 遇事無人管 ",同時,也須建立有效的監督與公正的問責,否則責任制就有成為擺設的風險。
江蘇是全國首個全面建成河長制的省份,這里也是河長制的發源地。2007 年,無錫市從太湖藍藻污染事件中汲取教訓,提出由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擔任河長 " 掛牌治水 ",首創了河長制。
▲南京長江大橋,長江上第一座由中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梁,60 年來見證了中國經濟騰飛 視覺中國 / 圖
讓每條河湖都有責任人,按照中央要求,江蘇在全國率先高標準構建起河長制體系,省委書記和省長擔任省級總河長,10 多位省委省政府領導分別擔任 20 條流域性重要河道、14 個重點湖泊的河長湖長,全省共落實省市縣鄉村五級河長湖長 5.7 萬余人,實現全省水體全覆蓋。
2019 年,江蘇省委書記、省長發布總河長令,部署打贏打好碧水保衛戰河湖保護戰,并簽發了《全省河湖長制工作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
除了每條河都有一個責任人,2016 年,江蘇還在 104 個地表水國家考核斷面建立 " 斷面長 " 制,由斷面責任市、縣(市、區)黨政負責同志擔任 " 斷面長 "。" 斷面長 " 成為斷面水環境質量的第一責任人。
" 定期巡河、巡湖、巡江,發現問題現場辦公。" 這一場景成為許多江蘇黨政領導的工作常態,他們成為守護每一寸江河湖的責任人。
明確了責任人,出現治理執行不到位,對責任人進行公正問責成為應有之義。
▲泰興生態文明教育基地,發揮警示教育作用,引導全社會增強生態環保意識,牢記生態文明理念
泰州泰興曾因長江生態問題被中央問責,問責之后,泰興 " 面對問題,徹底整改 ",集中火力抓整治、加大投入抓修復。
近三年來,泰州市先后確立 20 個重點項目,大力實施長江岸線整治、生態保護修復、環保基礎設施建設三類工程,全力解決突出問題。截至 2019 年底,國家警示片披露涉及泰州的問題已經全部完成整改。
如今泰州已經成為長江治理的模范生。針對長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泰州率先啟動 " 長江大體檢 "。2020 年 9 月 24 日,生態環境部衛星環境應用中心長江生態監控基地、" 健康長江泰州行動 " 指揮中心同時揭牌,泰州主動作為,將長江大保護工作帶入全方位立體式監控守護的新階段。
鎮江長江豚類自然保護區也曾被曝光,區內 7000 多畝江灘濕地被非法侵占,隨后鎮江迅速整治,僅半年多時間就將保護區內所有違法違規問題徹底整改到位,保護區內再現鳥類嬉戲、江豚戲水景象,并被生態環境部多次肯定贊揚。
讓長江保護更長久、可持續
長江大保護就像一條射線,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江蘇在實踐中,建立起了一套解決環境問題的制度機制。然而,為了讓 " 大保護 " 這項工作更長久、可持續,制度設計還需更多智慧。對此,在支持沿江經濟轉型、投入環保資金、建立信息共享系統等方面,江蘇還在努力探索保護長江的長效機制。
▲滬蘇通長江公鐵大橋,于 2020 年 7 月 1 日通車,長江經濟帶上又一重要基礎設施,對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影響深遠 視覺中國 / 圖
2018 年,江蘇在全國率先出臺《關于加快培育先進制造業集群的指導意見》,遴選物聯網、前沿新材料、生物醫藥、集成電路等 13 個產業集群作為重點培育對象,積極推動各地市攻克關鍵技術,推進傳統產業升級,通過優化沿江產業空間布局和產業升級,不斷提升長江經濟帶發展的 " 含金量 "" 含綠量 " 和 " 含新量 "。
江蘇各地也結合地域發展特色,打造有機融合的 " 綠色高效經濟體 ",推動沿江經濟產業綠色發展,使得沿江經濟產業 " 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
為建立長江保護長效機制,2018 年鎮江實施《鎮江市長江岸線資源保護條例》,是國內首部專門針對長江岸線資源保護的地方性法規,為新形勢下加強長江岸線資源保護提供堅實的法治保障。泰州結合地方產業優勢,著力構建以大健康產業為標志,以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節能與新能源和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為主導的現代產業體系。
保護生態,既需要物質投入,還存在地區間的機會成本差異,需要在資金投入、生態補償等多方面扶持權衡。
2007 年,江蘇開始實行水環境區域補償,以 " 誰超標、誰補償,誰達標、誰受益 " 為原則,補償范圍從太湖流域到全省,上下聯動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截至 2019 年年底,江蘇水環境區域補償資金累計超過 13 億元。
2018 年,江蘇省檢察院下發《關于建立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一體協作機制的意見》,推動全省檢察機關建立生態環境保護的資源共享、責任共擔、保護共行的刑事、民事、行政一體化協作機制。
公開數據顯示,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5 月,江蘇省檢察機關共依法批準逮捕涉長江流域破壞環境資源犯罪案件 417 件的 750 人,依法追索環境損害賠償修復金 5 億余元。
▲南京龍潭港,南京港組成部分,長江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的專用集裝箱港區,是南京地區國際集裝箱進出口的唯一通道 視覺中國 / 圖
為支持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江蘇下一步還將加大財政支持力度。此外,江蘇積極通過政策性金融、開發性金融支持長江經濟帶發展建設,目前兩項資金規模已經達到近 900 億元,居沿江 11 省市之首,推動長江地區高質量發展。
為實現跨省保護,江蘇積極與長三角其他區域先后簽訂《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合作協議》、區域環境標準協調統一備忘錄等協議,嚴格實施行政交界斷面水質雙向補償制度,讓保護工作更為連貫、順暢。
當前正處于江蘇推進長江大保護的 " 黃金窗口期 ",也是推進綠色發展的 " 重大機遇期 ",江蘇用一項項務實、智慧的制度安排,讓長江保護更長久、可持續,守護一江清水、兩岸清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