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水變清了,村里環境變美了,還有鍛煉身體的地方,比以前好太多嘍!”11月4日,在宿遷市泗洪縣上塘鎮墊湖村,說起農村公共空間治理成效,村民端和平感受深刻。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強調,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去年以來,宿遷把農村公共空間治理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全域發動、全面集成、全力推進,通過“騰空間”“用空間”“美空間”“管空間”,厚實農村“里子”,扮靚農村“面子”,加快推進鄉村振興。截至目前,全市已經累計收回集體土地51.7萬畝、房產類固定資產148.8萬平方米,通過公共空間治理村均增收21萬元,建成美麗宜居村莊431個。
精準“騰空間”,宿遷充分利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和清產核資工作成果,對集體資產進行全面查漏補缺,建立詳實的集體資源資產臺賬和農村公共空間問題臺賬,實施銷號管理,推動被侵占的集體資產資源應收回盡收回。
“我們重點對田邊地頭溝邊渠邊零星土地、農房改善騰出的土地、沿河沿路公共地塊土地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溢出的新增耕地這四類地塊,逐一明晰邊界,明確歸集體所有。”據宿遷市農業農村局局長王占武介紹,全市通過公共空間治理解決道路問題15254個、水體問題21988個,清理不規范合同7422份,有力維護了農村集體和農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宿遷市宿城區龍河鎮姚莊村在高速公路出口西側有220余畝集體土地,2002年被分成多塊承包出去,簽訂的合同是每年500元/畝,合同期限是50年,期間價錢一直沒變,造成了村集體收入一直沒增。公共空間治理工作開始后,姚莊村村支“兩委”下定決心要改變,對之前簽訂的所有合同進行詳細審查,共清理出15份違規合同。
“很多承包人不配合,我們堅持與他們商談,最終將所有的違規合同全部糾正。”姚莊村黨支部書記劉東生說,該村嚴格推行“五心”工作法,通過“真心”問情于民、“耐心”解惑于民、“同心”聚力于民、“公心”取信于民、“全心”造福于民,很快啃下了這塊“硬骨頭”,清理出的不合規合同全部重新簽訂完善,未付租金的已按時交納租金,實現村集體收入明顯增長。
聚焦集體經濟增收,宿遷按照邊治理邊開發的原則,引導村居統籌規劃,精致“用空間”,科學利用清理出的農田林地、房產設施、集體建設用地等公共資源,主動對接及時納入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項目,聚零為整,保障農業重大項目建設,讓“空飯碗”變為“金飯碗”。
如今,在宿遷市泗陽縣穿城鎮隆振科技廠房里,10多名工人操控機器生產3D立體墻紙在網上銷售,一派紅紅火火場面。很難想象,這家企業所在地,之前是被當地一家家具廠侵占的閑置場地,堆放著雜物和垃圾。“我們依法收回被侵占場地后,整合各類幫扶資金建設新廠房招引新項目,既增加集體收入,又帶動周邊群眾就業增收,群眾紛紛點贊。”該鎮有關負責人介紹說。
記者了解到,宿遷尤其注重利用農房改善和農村公共空間治理集聚資源要素,用于保障集體經濟發展、產業就業扶貧,探索建立強村富民長效脫貧機制。數據顯示,僅1—9月份,全市村均集體經營性收入43.49萬元,同比增加56.68%。
在此基礎上,宿遷精心“美空間”。一方面,抓緊抓實四治理,全面治理農村生活垃圾、農村生活污水、廁所糞污、農業廢棄物;另一方面,扎實推進五改善,因地制宜改善村莊出入口空間、農民戶外活動空間、公共服務空間、村內道路水體空間、庭院內外空間,提升農民群眾居住生活環境品質。目前,全市已建成美麗宜居村莊431個,1292個村莊啟動五改善。
空間到底美不美?群眾最有發言權。“以前,一到晚上,村里就一片漆黑,出行很不方便;如今,每條路上都安裝了路燈,照得亮堂堂。”宿遷市湖濱新區皂河鎮袁甸村村民劉婷告訴記者,鎮村以公共空間治理為抓手,一體推進道路硬化、亮化和環境衛生長效保潔、鄉村綠化工程等,為民辦實事、辦好事。
聚焦鞏固擴大農村公共空間治理成果,宿遷還加強建章立制,做到精細“管空間”。在依托省農村產權交易平臺和市“三資”監管平臺,落實空間資源閉環管理,實現治理精細化基礎上,堅持鄉鎮統籌,村為主體,以城管環衛人員、鎮村干部為主體,吸收老黨員、鄉賢等力量,推動管護專職化;在提足集體公積公益金的前提下,加大對村公益事業的投入,鼓勵有條件的村居通過統一交水費、代繳基礎養老金、扶貧救助等方式,給予群眾直接的實惠,實現收益使用共享化。
可喜的是,宿遷村居集體經濟股份合作制改革已全面完成,量化村集體資產9.7億元,確認集體成員448.4萬人,將收回的集體經營性資產全面量化到人、固化到戶,拓寬農民增收渠遒,充分調動了農民群眾深化公共空間治理的積極性、創造性,共建共享美好新家園,為走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積極貢獻宿遷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