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巷濃街香滿地,案頭九月菊花肥。
很多人都說,今年的中秋國慶,恰似補過了一次春節。如果要問這個“春節”哪個地方最火?江蘇,無疑要上榜了。據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信息,長假期間江蘇全省接待游客4663萬人,實現旅游總收入512.6億元、居全國第一。并且,這兩個數字都分別恢復到去年同期的82%和71%。
疫情防控常態化下,愿意到江蘇來玩,更愿意在江蘇多消費,說明了啥?只有防得住,才能放得開。而能夠放得開,才能更吸引人。
數千萬游客的選擇和體驗,某種意義上就是一把評判的尺子。
01
疫情防控,這根弦真是絲毫不能放松。
中秋國慶長假剛過,10月11日山東省青島市就報告新增3例新冠肺炎無癥狀感染者。經流行病學調查,專家組判斷3例無癥狀感染者與青島市胸科醫院相關聯,而該院部分獨立區域承擔著收治境外輸入新冠病毒感染者的任務。
兩天前,新疆喀什地區疏附縣對“應檢盡檢”人員進行定期檢測中,發現1例新冠肺炎無癥狀感染者。根據喀什地區全員核酸檢測的結果,截至10月27日17時,該地區現有確診病例5例,無癥狀感染者178例。
這些接二連三的消息,無疑給秋冬季疫情防控敲響了一記記警鐘。“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真的是哪個環節都不能馬虎大意。
作為山東的近鄰,江蘇各設區市幾乎是在山東發布消息的同時,就向各地社會公眾發布了緊急提示。而喀什出現無癥狀感染者后,江蘇各地也是第一時間提醒公眾如何防范。
譬如,南京市就提醒,9月27日以后自青島(含旅途中轉)來寧返寧的所有人員應在第一時間主動向所在社區及單位報備相關情況,主動配合轄區做好信息登記、核酸檢測等防控措施;與確診病例(含無癥狀感染者)有軌跡交叉或14日內曾在青島市胸科醫院就診的人員,同時還應主動配合做好集中醫學隔離觀察等措施……總之,江蘇各地反應很及時,動作很果斷,措施很周密。
而江蘇老百姓,同樣自律并且他律。舉個例子,筆者有個朋友,國慶去青島旅游兩日。當在手機上看到這個提示時,還在省內某地出差的他,晚飯都沒顧得上吃,當即就近去醫院進行核酸檢測,并且向單位負責人報告,立即終止公務。疫情防控常態化下,這種自律確實值得提倡和表揚。
眼下,海外疫情形勢仍然十分嚴峻。讓人頭疼的是,單日新增和累計確診兩個數據還在不斷創出新高!用“恐怖”來形容這些跳動變化的數字,恐怕一點都不為過。
在這種國際大環境下,境外輸入病例恐怕仍會時有出現。要做到“防得住”,確實需要耐心、細心、恒心。
筆者注意到,盡管江蘇自今年3月中旬確診病例“清零”以來,防控形勢一直保持穩定,但這個省從未放松“外防輸入、內防反彈”這根弦。梳理媒體報道,近段時間,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省長吳政隆在多個場合和重要會議上,都對秋冬季疫情防控“敲警鐘”,要求“繼續堅持可知可控、精準防控,落細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舉措,堅決防范境外疫情輸入風險。”同時強調,“秋冬季是呼吸道傳染病的流行季節,要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堅決防止呼吸道傳染病和新冠肺炎疫情的疊加影響,保障好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的確,隨著秋冬季來臨,流感等病毒和呼吸道疾病又到了肆虐的時候了。倘若流感病毒以及呼吸道疾病與新冠病毒疊加,則防控的難度勢必會進一步加大。未雨綢繆,防患未然,在秋冬季疫情考驗來臨之際,全社會都需要保持這樣的警惕和小心。
聽說,最近打流感疫苗有點像春運搶票,號源較為搶手。按照優先順序,醫務人員、養老機構及福利院工作人員、教師學生等屬于重點場所人員,優先保證他們的疫苗供應,關乎社會大局,百姓大眾也應該能理解。筆者想,更多的普通人,未必都需要疫苗,完全可以通過做好個人防護來遠離這些傳染性疾病。
不妨舉個例子。媒體報道說,近期南京多家醫院的門診統計顯示:跟往年相比,今年流感、手足口病的患者明顯減少。南京市兒童醫院一位主任醫師表示,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較往年減少五成左右。專家分析認為,這和大家疫情期間養成的良好衛生習慣有很大關系,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社交距離,都可以切斷傳播途徑,減少疾病傳播。
被疫情“逼”出的衛生習慣,既然有這些意想不到的好處,何不繼續保持呢?
同樣,社會這臺大機器的各個環節也都應這樣“繼續”,繼續一絲不茍做好國外入境人員服務管理,繼續做好信息公開和提示提醒,公共場所繼續對戴口罩、清潔、消毒等嚴格要求……
不獲全勝,決不輕言成功。
02
中秋國慶長假,一則不是新聞的“新聞”,在微信圈里狠狠火了一把。
有網友在個人公號發文“看完江蘇高速服務區,徹底‘傻眼了’”,并且貼出了一系列江蘇高速公路服務區照片。照片顯示,這些服務區有的儼然大型購物中心,有的和公園、景點相比也絲毫不遜色,引來全國網民羨慕。網友們有的評論說“感覺自己就像劉姥姥來了大觀園”,有的說“真久久回不過神,一直以為全國的服務區是有個便利店再帶幾個餐館配個廁所那種”,有的直接表示“還去啥景點?在這里逛一圈,購物,吃喝,回家”……
其實,這還真算不上是“新聞”。
據江蘇主流媒體后續報道,參與投資運營高速公路的江蘇交通控股有限公司,早在幾年前便開始謀劃服務區的轉型升級,要求經營10年以上的服務區全部進行功能改造,提升服務質量和經營效益。2016年10月,江蘇交通控股有限公司寧滬公司率先出臺服務區經營模式改革“3+3”方案,決定對全線六大服務區探索兩種經營模式:經營權外包,采用“外包+監管”的模式;自主改造,采用“平臺+拓展”的模式。改革創新之下,民營資本等活水源源不斷引進來,商業模式也隨之不斷創新。
從服務區到“旅行綜合體”,這一步已經成功跨出。說實話,這還真不是網友們羨慕的“蘇大強實在是太富了”。精明的投資專家已經算好了一筆賬:目前江蘇高速公路服務區的人均消費水平為11元,如果人均消費達到50元,那么還有好幾倍的盈利空間!筆者直覺,這個目標應該很快就能實現。
有這樣的“旅行綜合體”,江蘇的高速公路沿線,想不美都不行。但如果要說到“讓人傻眼”之美,江蘇的沿江、沿大運河、沿海,才是最值得期待的。不妨一一道來。
首先是沿江。長江橫貫江蘇東西400多公里。江蘇境內的長江有多美?“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讀一讀這首“孤篇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就明白了。
筆者注意到,為推動長江大保護,近兩年來江蘇每半年都要召開一次現場推進會,組織相關部門和地方的負責人沿江實地考察,實打實推動生態保護、岸線治理、產業升級等具體工作。實際上,近年來江蘇沿江地區正發生著脫胎換骨式蛻變。舉幾個剛剛打聽到的數字,沿江八市關停化工企業3110家、化工園區(集中區)減少10個,長江岸線1公里范圍內化工生產企業關閉退出107家,累計騰退生產型岸線47公里,新增復綠面積8592畝,沿江100米范圍內造林綠化1.3萬畝,生態型岸線占比提高至62.1%……數字背后是執著,更是堅持。
最近,江蘇省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領導小組在常州召開會議,婁勤儉、吳政隆作為這個小組的第一組長和組長,不僅全程參加會議期間的沿江實地考察,而且都在會議上對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讓長江江蘇段煥發生機、澤被后世”“努力建成長江流域‘最美岸線’”“在破解‘化工圍江’難題中,迎來‘綠色蛻變’‘華麗轉身’”……主流媒體報道中這些振奮人心的話語,讓我們完全可以想象一江兩岸未來之美。
再說說大運河。
千年運河肇始于江蘇。大運河江蘇段690公里,縱貫江蘇南北。隋煬帝看瓊花、乾隆六下江南等歷史傳說,讓大運河自古就成為傳奇。這條川流不息的大河也造就了揚州、淮安等地歷史上的富庶繁華。目前,歷史和文博專家們都一致認為,江蘇段作為大運河的核心段,是全線歷史最悠久、文化遺存最豐富、活態利用最好的河段。
筆者一個外省朋友說,這兩年江蘇運河沿線亮點很多,確實值得好好游玩鑒賞。其實他不知道,大運河江蘇段不僅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而且至今還承擔著它最初的交通運輸使命。很多人可能不敢想象:大運河邵伯船閘的年吞吐量甚至超過了長江三峽!9月15日,邵伯船閘船舶吞吐量達到114.5萬噸,創下我國內河船閘日船舶吞吐量新紀錄。
很多江蘇人都是喝著運河水長大的。大運河對于江蘇人來說,其感情決不亞于長江。所以,千方百計保護大運河,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江蘇人是帶著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真感情去做的。筆者了解到,近年來江蘇制定出臺了《江蘇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并且高標準建設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數字云平臺等標志性工程,花再多的代價都沒皺眉頭。前不久,2020世界運河城市論壇再次在有著“運河之都”美譽的揚州舉行,這也是揚州連續第14年舉辦這樣的論壇。盡管受疫情影響,很多外國嘉賓不能前往,但都發來視頻表示祝賀。婁勤儉、吳政隆也專程到揚州會見出席論壇的嘉賓。“講好中國運河故事,讓這一‘流動的文化’在新時代更加熠熠生輝。”筆者對婁勤儉這句話印象特別深刻,也打心眼里認為江蘇人講中國運河故事是夠格的,也一定能講好這個故事。
再把目光投向江蘇沿海,那一望無際的黃海灘涂。
通過主流媒體報道,筆者注意到,前不久婁勤儉再次沿著江蘇沿海實地走了一遍。這次是由連云港往鹽城從北向南走,如果加上上次在南通從南向北走,三個月的時間里,婁勤儉已經完完整整把江蘇海岸線察看了一遍。如果沒猜錯的話,關于江蘇沿海發展的一盤大棋,已經呼之欲出了。
說實話,江蘇海岸線雖長,雖然沿海各種資源都頗為豐富,雖然黃海灘涂總是能不斷神奇地“長”出新土地,但沿海發展卻一直不溫不火。且不說重量級的港口和產業集群,就連海濱旅游都沒熱起來。倘若哪個朋友說要去江蘇沿海某城市看海度假,大家一定會認真勸他,還是去外省吧。
筆者留意婁勤儉這兩次不同尋常的沿海行,對他作出的江蘇沿海“推動高質量發展其時已至、其勢已成”的判斷,非常贊同。關注江蘇的經濟學家們則普遍認為,婁勤儉提出把沿海發展作為“十四五”時期的一個戰略重點來抓,確實是把準了江蘇之“脈”。有專家分析,婁勤儉強調以世界性眼光高起點布局,從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實施海洋強國戰略、建設美麗中國等方面把握機遇加快推進,如果真能做到這樣,江蘇沿海則不僅會成為支撐江蘇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板塊,而且會成為江蘇最有特色、最為迷人的美麗風光帶。
江蘇的“十四五”規劃正在緊鑼密鼓的調研和起草編制之中,相信江蘇沿海的美麗風景正在速速趕來的路上。
在黃海之濱“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想想都很美。
03
來說一篇傳得較火的網文。
《在南通,我遇見了這樣的官員》。這是一篇記錄文章,敘述的是讀庫基地落戶南通經濟技術開發區,再由開發區搬到南通蘇錫通園區的過程中,發生的點滴甚至有些瑣碎故事。文章娓娓道來,展示了與開發區社會事業局負責人的工作交往。雖然有些絮絮叨叨,卻真摯感人。
文章最后,作者這樣寫道,“落地南通的這半年多,我們結識的當地領導、公務員,加起來也有二三十位,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很少強調自己的職務、職位,說的最多的,是‘我們要為你們服務好’,并且實實在在地幫助解決問題,或者以朋友的身份分享某些好事;不需要刷存在感的時候,就隱身不見。南遷之后怎么樣?洛陽親友如相問,我愿意把上面這些故事講給他聽。”
讀庫基地突然落戶南通,在愛好讀書的群體中影響其實挺大。個中情形就不去細說了。出版界的朋友告訴我,經過這件事情,南通這座城市,讓愛好讀書的人禁不住莫名感動。但筆者想,像讀庫基地落戶這樣的事情,其實在江蘇并不算得什么,在內心秉持“我們要為你們服務好”的政府工作人員實在是太多,甚至連省級領導干部都甘當這樣的服務員。
有一場午餐會,有必要說說。
10月10日,婁勤儉在蘇州主持召開民營企業家座談會,了解疫情發生以來企業發展運行情況,聽取對“十四五”規劃編制的意見和建議。從媒體報道中,筆者注意到,參加座談會的都是蘇州本地民營企業,其中既有江蘇沙鋼、波司登這樣的老牌制造企業,也有恒力集團、亨通集團、東山精密這些近年來飛速壯大的實力派,還有綠的諧波傳動科技、能訊高能半導體、弘森藥業、萊克電氣、亞盛藥業等高新技術新銳。
據說,座談會從上午一直持續到中午近一點。于是,婁勤儉又邀請企業家餐敘,繼續進行交流。一位參加午宴的企業家告訴筆者,坐的是傳統大圓桌,吃的是四菜一湯盒飯,喝的是礦泉水,但大家感覺非常好,沒想到婁勤儉書記記憶力那么好,吃飯時竟能對大家座談時提出的建議一一回應,而且他還十分健談,講了很多親身經歷的與外商、與知名企業打交道的故事,鼓勵大家放手去干。
聽這位企業家描述,筆者雖無法感同身受,但也能想象當時的溫馨場景。新聞報道中,婁勤儉強調的“理直氣壯”,發人深思。“為企業做好服務是政府的職責,企業要求政府做好服務天經地義,只要處理好‘親清’關系,企業找政府幫助解決問題、政府支持企業發展,都要理直氣壯。”
這不是大話,而是大實話。
在筆者的印象中,這已經不是婁勤儉第一次說這番話了。梳理媒體相關報道不難發現,這些年,婁勤儉、吳政隆等江蘇省領導,每次下基層調研幾乎都要去民營企業車間廠房看看,每年都要召開幾次民營企業家參加的座談會,企業家遇到難題也都會親自幫助協調解決。有人感言,好的營商環境,就是這么日積月累而來的。
作為實體經濟大省,江蘇民營企業近年來的穩健發展也是有目共睹。筆者從相關部門獲悉,截至去年底,江蘇全省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達55.9%,創造了近6成城鎮新增就業、近7成稅收直接征收額、近7成全社會投資、8成以上的高新技術企業、9成以上的市場主體數量。在全國工商聯發布的“2020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榜單中,江蘇有90家民營企業入圍,入圍企業數在全國排第2。
04
江蘇人最牽掛的教育,在這個秋天里有不少“春消息”。
9月底,教育部和江蘇省在南京召開了一場較為重要的會議。會議名稱很長,叫“部省共建整體推進蘇錫常都市圈職業教育改革創新打造高質量發展樣板啟動大會”。什么意思?筆者理解,就是教育部支持江蘇,與江蘇共同在蘇錫常都市圈試點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為今后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探索路子。
很顯然,教育部對蘇錫常在職業教育改革發展方面寄予了很大希望。相關報道中,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說,改革開放以來,以蘇錫常都市圈為代表的“蘇南模式”,一直扮演著“改革風向標”。他希望蘇錫常都市圈“圍繞強化職業教育類型特色、完善產教融合辦學體制、創新校企合作辦學機制、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打造中國特色職業教育品牌等五個重點任務,在‘十四五’開局階段定好總目標、踢好‘頭三腳’、謀好新長效,打造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發展樣板’。”
筆者一直認為,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人的素質和技能,為以后從事某個職業打牢基礎。從這一點上來說,大多數普通高校都可以冠以“職業”二字。同理,職業院校,也完全可以在校名上刪去“職業”二字。而不管學校叫什么名字,暢通更多通道,提供更多機會,讓孩子們能夠自主選擇人生道路,能夠自主規劃職業生涯,這才是教育的最好模樣,也一定會是最受老百姓歡迎的教育。
“遵循教育發展規律、人才成長規律,全力發展具有江蘇特色、一流水平、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會議致辭中,婁勤儉這句話雖簡短,但內涵顯然很豐富,也給人更多希望和期待。
的確是看到了希望。最近,婁勤儉到蘇州調研高等院校,不僅來到已有120年歷史的蘇州大學調研,而且還考察了建設中的南京大學蘇州校區,信息量頗為豐富。
首先是蘇州大學。這所近年來在國內進步速度最快的省屬重點綜合性大學,各類在校生已逾5萬人,社會美譽度和影響力正越來越大。據透露,蘇州大學近年來不斷擴大在江蘇的招生規模,2019年擴招370人,江蘇生源比已超過了一半。這也難怪會受到婁勤儉的青睞。他希望蘇州大學“抓住構建新發展格局和國家‘雙一流’建設的機遇,進一步推動優勢學科在全國保持領先,努力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研究性大學,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孩子能考進蘇州大學,估計不少江蘇家長已經很高興了。倘若能進南京大學呢?是不是會笑醒?
從電視新聞上看,婁勤儉考察的南京大學蘇州校區,位于風光旖旎的太湖岸邊,由南京大學與蘇州市合作共建。筆者了解到,這所新校區近期規劃辦學規模為全日制學生12000人,其中本科生6000人、碩士研究生4000人、博士研究生2000人,遠期規劃招收20000名全日制學生。怎么樣,數字喜人,是不是看到了希望?
對于這所正在建設中的新校區,婁勤儉顯然也是寄予厚望。他要求,要緊密結合國家發展大局和江蘇發展需要,堅持教學與科研融合、理科工科融合、多學科交叉融合、教育與產業發展融合,高標準推進南京大學蘇州校區建設,努力打造成世界一流大學校區。
請記住這個關鍵詞,“江蘇發展需要”。筆者想,這個需要不僅是推進科技創新、推動轉型升級、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等發展層面的需要,或許也包括“讓江蘇的學子擁有更多享受優質教育的機會”的需要吧。
江蘇的孩子們,加油!
05
年怕中秋月怕半。
三季度已過,各省市紛紛亮出成績單。江蘇怎么樣?
最近,江蘇省統計局和國家統計局江蘇調查總隊聯合發布2020年前三季度江蘇經濟運行情況——根據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前三季度全省生產總值73808.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2.5%。
2.5%,高于全國增速1.8個百分點!
筆者還打聽到,前三季度江蘇還拿下不少“全國第一”:城鎮新增就96.5萬人、總量位居全國第一,實際使用外資220億美元左右、規模繼續位居全國首位,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32.82件、居全國各省區第一,新增境內上市公司48家、科創板上市公司25家、新三板掛牌企業16家均居全國第一……這樣的“第一”在細分領域還有不少。
其實,江蘇保持這樣的速度,拿了這么多第一,在經濟學家看來屬于意料之中。一些專家認為,江蘇疫情防控有力有效,為企業盡快復工復產創造了必要條件,而今年以來江蘇各地重大項目推進勢頭不減,前期大力推進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又迎來發展機遇,加上外貿外資繼續保持全國領先,這樣的態勢下,保持“穩中有進”自然是水到渠成。而在今年接下來的兩個月中,按照這一態勢順利推進,江蘇完全可以完成年初確定的主要發展目標。
筆者了解到,對于2020年的發展,江蘇不少設區市是摩拳擦掌想要實現一些“小目標”的。譬如有的市想實現GDP超萬億元,有的市想超2萬億元,等等。是不是要加把力氣沖下刺?據說,婁勤儉還是叮囑各地,要保持戰略定力,不能為指標而指標,而是要在守住底線的前提下能發展多快就發展多快。他還多次敲警鐘,提醒在經濟下行和疫情防控常態化疊加壓力下,一些地方“唯GDP”思想可能有所抬頭,結構調整的力度有可能減弱,招商引資的門檻有可能降低,甚至不時還發生偷排偷放的現象,這些都是安全環保的潛在風險。
其實,前三季度,江蘇在生態環保和安全生產領域的成績也同樣可圈可點。筆者從相關部門獲悉,江蘇出臺了《關于深入推進美麗江蘇建設的意見》,持續加大污染防治攻堅力度,1—9月PM2.5平均濃度3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6.7%,優良天數比例80%、同比上升10.6個百分點,國考斷面優Ⅲ比例79.8%、同比上升1.9個百分點,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可謂再創佳績。在安全生產領域,對30家化工園區和2608家化工企業開展“安全環保整治提升百日攻堅行動”,把“一年小灶”和“三年大灶”整治任務統籌推進,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大幅下降,沒有發生一起重大安全生產事故。但痛過的人都知道,安全生產和生態環保,是須臾不可松懈的底線。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寧愿慢一點,也要把轉型升級、結構調整這道坎邁過去,也要完成好產業鏈補鏈固鏈強鏈這項重要任務。不得不說,這就是一種大氣魄。
落花無言,人淡如菊。
實際,普通百姓也不會太關心一地的GDP,而更在意與他生活密切相關的事。所以,從這個角度去看,也真的不必去糾結這些數字,而是要多關心關注百姓身邊的事。
還是詩人說得好,“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眼下正是秋收大忙。江蘇夏糧已獲豐收,總產達到275億斤,比去年增產3.43億斤。今年特大汛情之下,秋糧會怎么樣?
不妨透露下筆者打探到的內部消息:江蘇秋糧播種面積增加了48.5萬畝,保守估計全年糧食總產將超過741億斤。
豐收在望。天道酬勤。
撰文:臨窗客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