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是為全局計、為子孫謀的重要生態工程、民生工程,而就業安置和社會保障事關長江禁漁工作成敗、事關廣大漁民當前生活和長遠生計,為此,江蘇制定專項方案、實施攻堅行動,多措并舉幫助退捕漁民開啟新生活。
在蘇州吳江七都鎮的一處生態示范養殖基地里,周勝良正忙著捕撈大閘蟹,捆扎包裝后安排送貨。他告訴記者,這幾年捕魚生計越來越難,自己在2018年就開始嘗試小規模的大閘蟹生態養殖。今年9月簽了退捕協議、徹底告別漁民身份后,在當地人社部門支持下拿到了政府貼息的富民創業擔保貸款,讓他更有信心全力創業,如今他的基地還帶動了10多名退捕漁民再就業。
蘇州市太湖退捕漁民周勝良說:“有資金這一塊我就有后盾的力量,感謝政府對我們退捕漁民創業的支持和幫助,我們也就做起事情來更有奔頭。”
在蘇州,退捕漁民已100%納入社會保障,人社部門還針對漁民年齡偏大、文化程度較低的現狀,對他們加強就業技能培訓。
蘇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副局長譚國明說:“第一時間將漁民納入我們整個技能行動的,補貼性政策范圍之內,所有的工種都對漁民進行開放,通過努力使所有的漁民都能夠得到有就業有保障。”
有了技能還要有崗位。無錫江陰組織專場招聘會,10家單位拿出200多個崗位,供96位退捕漁民選擇;宿遷泗洪舉辦的專場招聘會吸引了480多個退捕漁民前來,企業提供的崗位大多不限學歷,并放寬了年齡要求,開始僅一小時就有150多人達成就業意向。
宿遷泗洪縣龍集鎮尚咀居委會退捕漁民唐真洲說:“我在這邊找一個適合我的工作,準備到縣里面工業園區上班。”
在揚州漁業村,漁民們不僅順利轉產,更是實現了向往已久的“安居夢” ,300多戶漁民搬出了京杭大運河和邵伯湖之間四面環水的“小孤島” ,遷入了新規劃的漁村安置區。
揚州市漁業新村居民陸福來感慨,房子有了,兒子一套我一套,黨政策好。
揚州市漁業村副主任謝傳奉說:“一些歲數大的全部進入了社會養老保險,每個月能拿到將近800元。”
據悉,長江江蘇段岸線超過1000公里,納入禁捕的還有15個湖泊、3條重要支流,為了更好落實禁漁任務、排查非法捕撈、也拓寬退捕漁民轉產就業渠道,我省多地成立了護漁隊。在泰州,已有50名退捕漁民經過培訓成為"護漁員",54歲的謝洪兵就是其中之一,從以前起早貪黑地“望天收”到現在定時定點地“拿工資”,他不僅解決了自己的生計問題,更為長江禁漁護漁做了貢獻。
泰州靖江市退捕漁民謝洪兵說:“加入護漁隊一個月基本上都是2950塊錢,我們正好帶著技能上崗,出去夜巡的時候,我們都要看,這個船是不是搞魚的,是不是放絲網的,都能認得出來。”
泰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黨組書記姜文湘說:“下一步,將進一步強化退捕漁民個性化、精準化服務,對退捕漁民實行專人掛鉤、全程跟蹤,確保退捕漁民轉得出、穩得住、能小康。”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江蘇納入國家剛性任務考核的長江干流和34個水生生物保護區的14873名退捕漁民轉產就業率和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分別達91.08%和94.28%。我省正加速推進建檔立卡退捕漁民安置保障工作,力爭11月底前100%轉產安置到位。
(江蘇廣電總臺·融媒體新聞中心記者/ 浦沫瀚 耿浩東 郭彧 張正 供片臺/ 蘇州中心站 泰州臺 靖江臺 江陰臺 泗洪臺 射陽臺 揚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