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蘇積極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策部署,不斷推進全省農村公路提檔升級工作,于今年三季度提前完成《江蘇省農村公路提檔升級工程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各項任務目標,在全國率先實現具備條件行政村雙車道四級公路全通達。目前,全省農村公路總里程已達14.2萬公里,密度為132公里/百平方公里,農村公路中二級以上公路占比居全國之首,通達水平全國領先。所有營運鎮村公交配套道路全面改造為雙車道四級及以上公路,特色田園鄉村通達等級公路。
完備的農村公路網絡,拉近了城鄉距離,為農民出行、生活、工作等帶來了便利。截至目前,全省開通鎮村公交鄉鎮已經突破1000個,開通率超過95%,年服務群眾出行超過1億人次,全省鄉鎮實現快遞全覆蓋,所有行政村都有了“村郵站”,物流配送裝載率由70%提高到90%以上,回程裝載率也由10%提高到近80%,農村物流成本大大降低。
探索“農路+產業”模式提檔升級“特色致富路”
董潭村位于高郵、寶應、興化三縣市的交界處,位置偏僻、交通阻隔,給當地發展大閘蟹等特色水產業帶來諸多煩惱。這幾年,高郵市交通部門加強“四好農村路”建設,董潭村的這條村路也被列入到鄉村公路提檔升級計劃,并在去年年底做好了路基部分。可是就在緊扣時序施工的關鍵時刻,一場始料未及的新冠肺炎疫情洶涌而來。“村路提檔升級工程還能進行下去嗎?村民們憂心忡忡,我們村干部心也沒底”董潭村黨總支書記朱繼國說。
然而董潭村的干部群眾不知道,即使在疫情最緊張的時刻,市交通部門仍然把董潭村的村路改造升級放在心上。在春耕到來之時,他們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在全額下發省補資金的基礎上,補貼300多萬元用于該路段的提檔升級。今年2月底,在全面落實疫情防控措施的情況下,該路提檔升級工程全面復工。鎮鄉村公路站配合鎮村,協調供電、電信、廣電、自來水等公司,遷移沿線高壓電桿42根、弱電桿線56根、移位自來水管道300米,有效保證工程順利施工。監理單位復工后第一時間來郵駐地監理,對每道工序嚴格進行質量檢查。市公路站“郵鄉阡陌服務組”不定期深入工程一線進行技術指導。到今年4月底,該路段已經建成通車。當地百姓親切地稱呼它為“戰疫路”。
隨著“戰疫路”建成通車,農村公路“微循環”被打通,董潭村特色產業發展突破交通瓶頸,董潭的水產養殖戶更加放心放手地大干起來。新春伊始,蟹農們消毒塘口、栽水草、放蟹苗,編織防逃網……一件件忙得熱火朝天。“今年我們董潭村大閘蟹將發展到7000畝,生產大閘蟹約70萬公斤,‘戰疫路’沿線13個養蟹專業戶養殖大閘蟹則擴大到1300多畝,大閘蟹平均每戶收入約30萬元。”對此,村黨總支書記朱繼國信心滿滿。
近年來,江蘇發展“農村公路+產業”,突出打造“特色致富路”,出臺了江蘇交通運輸服務和支撐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指導意見,促進農村公路規劃與鎮村布局、產業布局、國土空間、生態保護等規劃銜接協調。為重點支持6個集中扶貧片區、2個革命老區和12個重點幫扶縣,建成農村公路3141公里、改造橋梁1113座;為服務好蘇北地區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改善,支持建成農村公路5714公里,改造橋梁3512座同時,對照現代農業、鄉村旅游等新要求,探索農村公路“+旅游”“+電商”等模式,推動農村公路由“通上車”向“富一方”轉變、由“交通線”向“風景線”轉變。2018年,全省鄉村旅游總收入突破1000億元,同比增長約16%。
探索“農路+生態”模式提檔升級“平安放心路”
家住萬豐村的老張最近晚上回家時發現家門口的路上多了幾塊發光的標志牌,“回家的路上多了一塊塊閃亮亮的牌子,現在晚上出門感覺放心了很多”。
老張所說的發光標志牌是太倉農路部門近兩年新推行的“自發光”標志牌,它是通過標志牌頂部自帶的太陽能板將吸收的太陽能轉換為電能后實現在夜間主動發光。傳統的標志牌采用表面覆反光膜達到夜間警示作用,全部依賴外部光源,效果受多種因素限制。“自發光”標志牌增強了出行安全,可以有效降低機動車與非機動車、行人發生事故的概率,大大提高農村公路安全保障水平,同時實現節能環保的作用。
近年來,江蘇大力發展“農村公路+生態”,全面打造“平安放心路”,實施環境改善工程、農路安防工程、農路品質工程,全方位推進農村公路“路田分家”“路宅分家”,重點整治鎮村路段路域環境,打造了一批以茅山旅游大道為代表的農村公路“品質工程”項目,“綠色化”“標準化”“信息化”理念深入人心。2018年截至2020年9月,全省已完成農村公路提檔升級1.4萬公里,改造四五類橋梁8500余座,實施安全生命防護工程1.8萬余公里、農村公路平交路口“千燈萬帶”示范工程399個。農村公路優良路率連續五年穩步提升,2018年全省農村公路技術狀況MQI優良路率居全國各省區之首。結合江蘇水鄉澤國、湖濱濕地以及歷史人文特色,江蘇還編制形成《江蘇省農村公路特色橋梁圖例》,進一步提升了農村公路橋梁創意設計水平,成為鄉村靚麗的風景線。
探索“農路+文化”模式提檔升級“美麗鄉村路”
“太湖風光美”,壯闊的太湖,綺麗的東山、西山,與寬敞的農村公路共同呈現出一個山水如畫的詩意所在。文化與農村公路有機交融,造就了“紅韻太湖水墨絲路”——蘇州環太湖黨建文化路(吳中區段),太湖岸邊一道令人矚目的靚麗風景。
該線路由146公里環湖主線和40.7公里連接線組成。主線北起光福鎮,沿太湖途徑太湖大橋、西山諸島、太湖國家旅游度假區、東山景區最后經濱湖大道至吳江交界;六條連接線分別串聯新四軍太湖游擊隊紀念館、漁陽山、陰山橫山、東山景區、太湖園博園及旺山景區等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
“太湖藍”、“濱湖紅”......,環太湖黨建文化路串聯起太湖最美風景線,是充滿歷史積淀、獨具山水生態的文化長廊;是太湖之濱的紅色風景線。紅色基因融入碧水藍天,讓紅色精神激發昂揚向上的力量。漫步于此,總能在不經意間感受到紅色基因與碧水藍天的水乳交融,一面是江南水鄉的秀美風光,一面是革命歷史的沉重和傳承。“紅韻太湖水墨絲路”——蘇州環太湖黨建文化路(吳中區段),已經成為太湖岸邊一道令人矚目的靚麗風景。
近年來,江蘇大力發展“農村公路+文化”,積極打造“美麗鄉村路”。在全省開展農村公路“一縣一品牌、一區一特色”創建活動,旨在促進農村公路與地方經濟文化融合發展,與產業項目同步建設。目前,全省82個涉農縣全部創建了獨具地方特色的農路品牌,逐步構建了美麗公路與人居環境、精神文明相融合的發展模式。南京高淳區等9個縣(市、區)榮獲“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稱號。2019年,溧陽瓦屋山風情道、連云港市連云區“大桅尖”路獲得了首屆“全國美麗鄉村路”榮譽稱號。
交匯點記者梅劍飛通訊員王君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