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確保安全有序復工復產是其中一場“硬仗”。
為精準穩妥推進復工復產,從各級政府到涉企部門紛紛依循我省推出的“蘇政50條”“中小企業22條”“指導意見33條”等“行動指南”,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分類指導,各類企業則奮而“自救”,全省上下千方百計“搶”時間,按下復工復產的“加速鍵”,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任務。
省工信廳最新統計顯示,截至2月28日,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復工總數4.45萬家,復工面99%;復工人數603萬人,已復工人員占比達73%。復工時序全國領先。
在取得階段性復工成果的同時,也應清醒看到當前形勢:一方面,防疫的“弦”不能斷,還需更加細致科學地統籌兼顧,不為“快”而快;另一方面,全面復工阻礙尚在,仍需有的放矢打通“梗阻”。
南沿江鐵路建設現場。受訪者供圖
分區分級, 江蘇加快復工“進度條”
2月末的蘇北大地,各重大項目開復工現場熱潮涌動。從徐州城東大道高架快速路工程到大馬路橋改建項目現場;從經開區定銷房鳳潤園項目工地到徐工特種起重機械項目工地,徐州一批“兩重一實”項目順利開復工。
跨江南下,在“制造業第一縣”江陰,企業復工復產熱情同樣高漲。尤其是重點骨干企業,在確保疫情防控的基礎上,江陰各類“500強”企業已基本全線復工,訂單源源不斷,產能穩步提升。
這樣的場景并不鮮見。分區分級精準防控,有序有力復工復產,全省上下不斷加快復工“進度條”。
領軍企業、龍頭企業等“重點企業”是推進復工的關鍵。“眼下,徐礦的煤電化主體產業復工復產率已達95%。”徐礦集團生產調度指揮中心主任胡長浩介紹,自1月24日至2月27日,徐礦累計產煤224.05萬噸、發電9.32億千瓦時、供熱45.9萬噸,有力保障了疫情期間江蘇能源安全,“煤電化主體產業復工,為集團實現今年經濟指標打下關鍵基礎。”
重大項目復工,對完成全年經濟目標任務起到“壓艙石”作用。2月27日,南沿江城際鐵路站前8標中鐵三局項目部現場,大型架橋機正在作業。“南沿江鐵路、連淮揚鎮鐵路淮鎮段等6條集團在建鐵路,均為今年省級重大項目,已陸續開工。”省鐵路集團工程技術部部長吳寧說,集團各參建單位到崗人員已達2.1萬,“相信一定能把此前耽誤的時間搶回來。”
分地區看,經濟總量大、規模企業多的地區復工進展更快。“我們會同各部門,為復工復產企業在用工、交通運輸、電力供應和融資等方面開通‘綠色通道’,做好要素保障。2月21日,全市6100家規上工業企業就已全部復工。”無錫市工信局局長陳文斌說。目前,南京、無錫、常州、蘇州、鎮江、宿遷6市復工面均達100%。
開發區是全省經濟的“穩定器”,也是企業復工的“最前線”。截至2月28日,全省26家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規上工業企業復工6074家,復工率97.1%。蘇州工業園區、南京、徐州、宿遷、江寧、錫山、宜興、吳江、相城、沭陽等經開區規上工業企業復工率達100%。
分行業看,涉及公共事業運行、疫情防控、群眾生活必需的行業復工較快。“保障防疫藥品市場供應,康緣1月底已提前復工。目前,集團各大生產基地已保持全面開工狀態。” 康緣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肖偉說。數據為證:2月份,全省醫藥行業用電量達去年同期88.6%。此外,冶金、電子、石化、輕工等行業用電量也分別達到去年同期88.5%、86.9%、75.5%、74.9%,產能利用率穩步增長。
工業用電是經濟的晴雨表。截至2月27日,按企業用電超過2019年12月日均電量30%為復工標準,全省復工企業數達42.3萬家,占用電企業總數47.7%。據測算,2月1日-27日,江蘇工業累計用電172.9億千瓦時,達去年同期七成。
難、難、難,全面復工尚有重重障礙
然而,規上工業企業復工率不等于所有企業的情況。抗擊疫情仍處于攻堅期,企業卻等不起,尤其是面廣量大、抗風險能力較差的中小企業。此外,除了制造業,餐飲業、商貿業復工難度同樣較大。企業全面復工復產還有諸多實際困難。
對于不少中小企業來說,復工首先難在審批上,容易“卡”在“最后一公里”。“各級審批還是挺嚴的,作為小微企業,從防疫到用人都面臨限制,申報復工審批有難度,有同行就沒能熬過去。”一家企業負責人透露,防疫物資采購難是普遍問題。口罩、消毒液、額溫計等在市面上仍是“緊俏貨”,但又是復工必備的硬條件。
盡管各地紛紛出臺政策,開通不少“綠色通道”,但仍屬“特事特辦”范圍,對于大量企業來說,產業鏈上下游的“腸梗阻”尚未打通。不少制造企業反映,上游生產未同步開工,影響原輔材料供應,產品運輸也遇到一定困難。“公司日產口罩1.7萬-1.8萬個,無紡布和耳繩、鼻骨等材料緊缺,缺口達20噸。原材料價格漲到平時5倍,仍難買到。”徐州衛材衛生材料有限公司負責人姜啟禹說。
人,是復工復產不可忽視的因素,從整體情況看,企業復工員工上崗難依舊突出。省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呂美曄認為,其根本原因,在于各地對外來人員返工做了諸多限制,“復工、防疫兩手抓的過程中,甚至出現同一城市,不同區域、街道和園區的管理都存在差異,這值得警惕。”
疫情對企業用人的考驗不止于此。調研顯示,復工復產初期,因防控需要,外地員工無法返回或需較長隔離時間導致企業用工不足;而后期,由于疫情影響,企業或將減少人員招聘、裁撤部分崗位緩釋壓力,又會導致人員就業困難。“勞動者對疫情的恐慌顯而易見,下一步,我們恐怕也會考慮縮減人員。”邳州市茉織華服飾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馮芳云直言。
采訪中,記者還發現一個不易覺察的問題--“信息過載”和“重要信息缺失”。“當前有關復產復工消息夾雜疫情信息鋪天蓋地,除國家和省級層面外,市、區縣也大都發布了相關政策信息。”省稅務部門相關同志告訴記者,不少企業反映,因各地疫情形勢不同,相關政策信息因勢變動、彼此交叉,造成雖然信息足量,卻“未必能被精準、有效識別利用”,使有些企業無法真正享受“政策紅包”。
打通“梗阻”,從“點狀復工”到“全鏈復工”
打贏“復工戰”,如何精準有效打通梗阻,實現全面復工?
“眼下,企業復工已從單個企業‘點狀復工’,向上下游‘鏈式復工’發展,但全產業鏈復工現狀仍不容樂觀。”呂美曄認為,要進一步打通全產業鏈復工,既需地方政府及時調整防疫政策、出臺更柔性化的措施,也離不開本地行業協會積極作為,梳理產業鏈上下游復工面臨的現實困難,加快同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門溝通協調。南京財經大學教授、現代服務業智庫首席專家張為付表示,產品生產分工的細化和垂直化決定了部分產業復工但無法達產,必須依托上下游產業配合,這就要求各類產業園區充分協調。
南京市中小企業協會會長蔡鐵華對此深表認同,“截至2019年底,全省中小企業數突破300萬家,占企業總數的99.9%。中小微企業事關產業鏈基礎,更事關民生和就業大局,決不能‘因大放小’,要指導更多中小企業‘能復則復,應復盡復’。”
張為付也提醒,目前各級政府推進的是工業制造業類產業工人的復工復產,但還有大量服務業、建筑業類工人沒有復工復產,還需多措并舉加以引導。
從區域維度來說,要讓更多政策細節落地。呂美曄舉例說,疫情防控是各地首要責任,組織接回外省務工人員有助于穩定企業復工情緒,但也不能遺漏想進城市尋找工作的新晉勞動力,“由于他們尚處找工作階段,不可能有復工證明,可能僅此一點,就被攔在城市勞動力市場‘門外’。”
從省市部門到各地政府,在疫情中的部分創新實踐或可提供借鑒--
為推動全產業鏈復工,省工信廳2月28日下發上報產業鏈配套企業復工需求匯總表的通知,進一步摸排我省供應鏈上省外重點配套企業名單,加強與外省工信部門協調,推動關聯企業盡快復工復產。
提升數字化管理水平助力推進復工也愈發普遍。“我們將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與辦稅平臺有機融合,推出‘企業辦稅e路通’服務套餐,組建‘線上服務團隊’,持續梳理政策匯編,‘碼’上告知。”省稅務局納服處負責人表示。
“復工并非終點,接下來我們在經營業績考核、工資總額、資金扶持、容錯糾錯等方面,還將給予更多支持。” 蘇州市國資委主任盛紅明介紹,該市不少重點市屬國企創新采取A、B上崗制,將重要崗位職工拆分成兩個不見面工作組,在防疫同時滿足用人需求。
“形有波動、勢仍向好,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不會變。”省發改委相關人士分析認為,目前全省復工復產平穩有序,只要措施得力,經濟就能盡早回歸到高質量發展的軌道。
交匯點記者 付奇 李睿哲 王建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