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上午,江蘇省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隆重開幕,開啟江蘇省“兩會時間”。
開幕大會上,省委書記婁勤儉發表熱情洋溢的講話,回望“翻過的山”,眺望“更高的山峰”,信心滿懷動員8000萬江蘇人民“再出發”——
我們要堅決貫徹黨中央大政方針,全面落實省委十三屆七次全會決策部署,在“兩個大局”的交織激蕩中勇立潮頭,在抓住用好機遇中創造新的更大機遇,在有效應對挑戰中開拓新的發展局面,以再出發的堅韌和執著,一年接著一年干,把“強富美高”新江蘇的宏圖偉業不斷推向前進。
鏗鏘有力的話語,鼓舞人心、催人奮進,為參加盛會的代表委員們注入滿滿動力、鼓起充足干勁。
五年答卷厚重提氣,見證成績更盼新發展
“全省經濟的‘硬核’更強了,老百姓的‘口袋’更鼓了,生態的‘底色’更亮了,社會的‘正能量’也更充沛了,‘強富美高’新江蘇正在展現出越來越清晰的現實模樣!”講話中,婁勤儉用“四個更”概括過去一年江蘇發展成就,格外振奮人心。
“正如婁書記所說的,這一年我們以堅實的步伐走過不平坦的道路,創造出不平凡的業績,我們每天都在見證。”省人大代表、南京公共交通集團總經理曹玉莉是一名公交戰線的“老代表”,會前圍繞“醫食住行”進行了調研。“圍繞交通強省建設,我省公共交通建設運營變化日新月異,走在全國前列。蘇北圓了高鐵夢,鄉村道路建設也實現公交‘村村通’,而且比城里更‘守時’,校車能開到鄉間地頭;南京市丁家莊、岱山兩大保障房居民區公交暢達,地鐵馬上就要開通在家門口。看了這些大家都感覺很提氣。”
堅決頂住國際形勢變化沖擊和經濟下行壓力,江蘇實現高基數上的穩健發展,經濟總量接近10萬億元;壯士斷腕破解“重化圍江”和蘇北小化工;富民增收、教育醫療、蘇北農房改善等方面謀實招求實效;低收入人口脫貧摘帽累計達199萬……一件件“大事”“難事”“實事”,和一串串喜人的數字,順應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向往,也給代表委員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2019年是值得記憶的一年,作為農業農村界的委員,我感受非常深刻,對新的一年也充滿期待。” 省政協委員、省農業科學院院長易中懿說,對農業來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全面脫貧。“江蘇是發達地區,雖然絕大多數低收入人口已經實現脫貧,但是成果還不夠鞏固,脫貧攻堅、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應該是今后一段時期江蘇不能放棄的工作。”易中懿說,新起點上農民增收壓力較大,要加強基礎產業建設,引導人才、技術、資本等要素向農村流動,幫助農民從產業中獲得收入。“省農科院將為農村發展,尤其是基礎產業的發展做好服務,為江蘇的農業農村現代化走在全國前列作出貢獻。”
再出發,用新思想解放思想統一思想
“新江蘇發展的高度,取決于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深度。”“新發展理念是新思想關于發展的精辟概括和集中體現,能否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是檢驗領導干部‘兩個維護’的重要標尺。”婁勤儉把用新思想解放思想統一思想,作為“再出發”的第一姿態,引發強烈共鳴。
“對標新思想新理念,我們還存在理解不深入、落實缺乏創造性的問題,當前發展中還存在不少短板、弱項,必須要在思想上緊跟新思想,在行動上落實新思想,推動解放思想向實處著力、向深處拓展。” 省人大代表、東海縣委書記高美峰說,今年是東海新一輪大發展大跨越三年行動計劃的開局之年,東海將堅決貫徹省委市委部署要求,用新發展理念推動轉型、引領發展,進一步抬高標桿、加壓奮進,打開發展新空間,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有效產業投入、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板塊經濟崛起、城市能級提升等八個方面實現決戰決勝,全力開啟東海大發展大跨越新征程。
省人大代表、徐州市泉山區委書記吳衛東說,泉山發展站在新的起點上,要在深入檢視中對標找差,從思想深處弄明白“下一步發展路子如何走”的“時代之問”,搞清楚“九個有沒有”“六個為什么”,樹牢新發展理念,大力提升發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努力構建產業新格局、打造園區發展主陣地,重點建設淮海國際陸港,主動融入“一帶一路”打開“世界之窗”,推動泉山經濟發展“量”“質”齊飛、行穩致遠。
“用新思想解放思想統一思想,讓做到‘兩個維護’鑄入靈魂、貫徹新發展理念成為自覺,這句話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省政協副秘書長、民進省委副主委朱毅民說,民進將切實履行好參政黨職能,堅持問題導向,充分發揮在教育、文化、出版傳媒界別資源優勢,深入調研協商,積極建言資政,為黨委政府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提供高質量智力支持。
再出發,讓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愈發穩固、底座更加堅實
經濟強是“強富美高”首位要求,也是新江蘇建設第一要務。聚焦第一要務,婁勤儉要求加快構建自主可控現代產業體系,讓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愈發穩固、底座更加堅實。“推動傳統產業‘老樹發新枝’”“砸籠換綠”“騰籠換鳥”“開籠引鳳”……這些生動形象的話語,讓代表委員們眼前一亮、倍受啟迪。
“這是運用新發展理念推動‘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的具體化,給我們以方向指引和實踐啟迪。”省人大代表、泰州市高港區區長孫宏建說,大力推進核心技術自主化、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加快實現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是破解高質量發展的堵點難點痛點的關鍵舉措。下一步,高港將圍繞大健康、高端裝備制造等主導產業,大力招引基地型、旗艦型項目和頭部企業,強“龍頭”、壯“筋骨”,加快打造地標性企業和地標性產業,力爭“十四五”期末形成兩個千億級的產業集群。
省政協委員,紅豆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兼CEO周海江認為,致力于傳統企業轉型升級是民營企業基業長青的根本。“‘研磨’技術、‘嫁接’智能、補鏈強鏈,催生新業態新模式,我們這樣的老牌民營企業才能老樹新枝,欣欣向榮。只有像婁書記說的那樣,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雙向結合,才能不斷培育大批優秀企業,確保江蘇經濟在全國保持率先、領先。”
“婁書記提出,要堅持獨立自主與開放合作相互促進,加快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的雙向融合。對此我深有感觸。”省政協委員、省科協副主席馮少東說,去年,省科協緊緊圍繞江蘇重點培育的13個產業集群,主動集聚高端資源落地江蘇服務江蘇,積極打造服務創新驅動“江蘇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目前我們已經與28家國家級學會成功簽約,并推動8家國家級學會在蘇創建以院士領銜的協同創新中心等八大產業平臺,推動打通創新鏈和產業鏈,形成‘政產學研’一體化融合和可持續服務體系。”馮少東說,八大平臺的多個項目正在對接洽談并列入今年的服務計劃,預計將在“創新性人才、技術性瓶頸、攻關性項目、研發性成果、推廣性應用”等方面形成成果,確保服務創新驅動“江蘇模式”真正成為推動江蘇相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智力來源、技術支撐和創新引領。
省人大代表、南京金陵船廠合攏車間高級技工李有毅所在的造船企業有60多年歷史,正在“老樹發新枝”。“加強長江岸線保護,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地處鼓樓濱江岸線的金陵船廠廠址將變身總部經濟區,我也要隨廠遷到外地。” 李有毅有些不舍,但愿意順應發展大勢。“現在我們都造大船、附加值高的船。遠在威海的造船基地也冠上了我們‘金陵造船’的牌子。”
再出發,讓制度力量更好地轉化為治理效能、發展動能
2019年,江蘇開啟省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走在前列的探索實踐。再出發,婁勤儉要求用創新的思路、改革的辦法,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用更多優質的制度成果保障江蘇在國家治理大棋局中走在前列,并提出要讓制度力量更好地轉化為治理的效能、發展的動能,這讓大家更加堅定以改革破除妨礙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的信心。
省政協委員,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編辦主任俞軍說,2019年,江蘇全面完成省市縣機構改革,為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提供體制機制保障;在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全省1260個鄉鎮(街道)開始復制推廣“1+4”基層治理模式。
俞軍介紹,“1+4”是我省48個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成果,其內涵為“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審批服務一窗口、綜合執法一隊伍、鎮村治理一網格、指揮調度一中心”。“過去我和同事在鄉鎮調研,多次聽到基層干部問,他們鎮什么時候能納入發達鎮行列,啟動改革。可見,簡約高效、陽光便民的治理架構,受到基層歡迎。我們一定把握發展階段性特征,積極推廣行之有效的基層社會治理新模式,為推進省域治理現代化出力。”
作為黨的群團組織、黨聯系婦女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婦聯組織在創新社會治理模式、共建共治共享和諧社會方面作了積極的探索。省政協委員、省婦聯副主席張勤認為,在推進省域治理現代化、深度參與社會治理中,婦聯能夠、也應當有所作為。“我們將進一步強化制度意識,在涉及廣大婦女群眾權益的社會治理重點領域、重要環節發出婦聯聲音。比如在婦女兒童人身權利保護,在發揮家庭、家教、家風作用營造社會和諧氛圍,引導婦女群眾依法有序參與社會治理,以及走好網上群眾路線,健全聯系廣泛、服務群眾的群團工作體系等方面,不斷完善制度機制、找準實踐路徑,更好地服務大局、服務婦女群眾。”
再出發,讓共產黨人的初心體現在千家萬戶更高品質生活中
“讓共產黨人的初心體現在千家萬戶更高品質的生活中、映襯在陽光燦爛的笑容里。”“讓群眾生活改善與決勝全面小康同節奏、與探索基本現代化同步伐。” “強富美高的新起點,應當成為增進民生福祉新的起跑線。”……說起民生,婁勤儉一句句暖心話語給凜冽的寒冬帶來融融暖意,也讓代表委員更加明晰了初心、明確了方向。
“小康不小康,最有發言權的是每一個老鄉。”省人大代表、泰州市姜堰區委書記李文飆說,新的一年,姜堰將在統籌把握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提升“老鄉”個體的參與度、創造性。不光要一以貫之地推進產業強區,擴大社會財富,讓經濟的“硬核”更強,還要著眼于百姓的口袋更“鼓”,促進“老鄉”與市場更加緊密聯系。“近年來,我們從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入手,每年都排出、實施一批民生實事項目,今年將繼續強化落實,與群眾共商共議,特別是針對教育‘大班額’、城區停車難、優質醫療資源缺乏、環保基礎投入不足等問題,進一步強化對策舉措,描繪好民生幸福新畫卷。”
去年省政府10項民生實事中,有5項涉及住建領域,都按時序進度高質量完成。省政協委員、省住建廳副廳長宋如亞說,城市品質在不斷提升,更堅定了住建系統繼續打造更宜居城市的信心。“我們將著力解決住房城鄉建設領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走內涵集約式的綠色城鄉發展建設新路,全面開展老舊小區等存量住房改造,完善城鄉統籌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基本實現收運處置體系行政村全覆蓋等等,為建設更加宜居的城市努力奮斗。”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在新江蘇建設征程上,江蘇已翻過很多山嶺,還要攀越更高的山峰。” 致公黨連云港市委主委、連云港中醫藥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校長高健說,婁書記的話語引燃了每一顆奮進前行的心,激勵大家風雨兼程、不負韶華,努力以今天的奮斗成就明天的榮光。
交匯點記者 郁 芬 王 拓 王宏偉 徐冠英 仇惠棟 方思偉 倪方方 蔡姝雯 吳 瓊 白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