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10時,臨湖村支部會議還在熱烈進行中,村支部書記孫愛牛等人正在謀劃新一年村里的“三件大事”:完善路網、制定發展規劃、上馬新的“造血”項目。
依水的臨湖村。
2018年,臨湖村集體穩定性收入93.8萬元,未達到市規定脫貧標準,被列為“全市最后一個未脫貧村”。根據國家和江蘇省劃定的扶貧標準及建檔立卡數據公布情況,我市沒有省級經濟薄弱村。不過,我市自加壓力,按照村級穩定性收入低于100萬元標準認定了200個經濟薄弱村(欠發達村),并明確2020年確保所有扶貧開發對象全面脫貧。
“戴著‘最后一個未脫貧村’的帽子,我們村總支班子壓力山大,”孫愛牛回憶說,在這之前,村黨總支其實就召集老支書、老黨員多次開會,討論如何壯大村集體收入。摘帽脫貧,成了村黨總支2019年的工作總基調。
為了幫助“全市最后一個未脫貧村”如期順利脫貧,市、區、鎮三級聯動,迅速展開幫扶。缺少收入穩定來源,市區聯動送來了“造血”資金——市農業農村局安排專項資金100萬元,紫金農商銀行支持200萬元,高淳區政府、陽江鎮政府各配套支持100萬元,村里利用這500萬元購置高淳區螃蟹城門面房,每年可獲15%的固定收益。
楊志向記者介紹20畝苗圃基地情況。
臨湖村修葺一新后的村內道路。
臨湖村美麗庭院。
看著走馬埂的變化,村民孫月虎豎起大拇指點贊。“環境變美了,大家看著舒心!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村干部沖在一線,夜以繼日,大家都很感動。”
干部、群眾一心,其利可以斷金。在市區鎮村四級努力下,2019年臨湖村成功“摘帽”——2019年村級門面出租租金收入6萬元,高淳經濟開發區標房投資收益24萬元,區螃蟹城投資未滿一年,拿到了45萬元收益,加上村轉移性收入90.4萬元,2019年度臨湖村穩定性收入達180.7萬元。“明年,我們村集體收入應該可以突破200萬元,在陽江鎮26個村中進入前列。”孫愛牛告訴記者,“摘掉貧困村的帽子,村里還拔掉了思想上的窮根子,村黨總支統一了思想:缺少資源不可怕,有市區鎮多方支持,干部、群眾一心一意謀發展,就一定能夠改變貧窮落后的面貌!”
摘了“貧困帽”,輕裝奔小康。2020年,是江蘇決勝高水平全面小康的關鍵一年。“臨湖村脫貧后,村黨總支將帶領村民大步奔小康。記者獲悉,臨湖村今年準備攻堅3件大事,進一步完善路網,建設滄楊線、大楊線,并和走北線連接,真正打通10公里村級主干道;制定村里未來10年發展規劃,未來將瞄準水鄉特色,打造水鄉特色旅游村;上馬新的“造血”項目,今年將依托勝利圩、永勝圩的土地,發展塑料大棚產業。
“臨湖村有不少村民在外地承包土地種蔬菜,如果能將這些大戶引回來,村里就多了一個蔬菜產業,既可以帶動村集體增收,還可以促進農戶就業。”談起未來,孫愛牛信心滿滿。
南報融媒體記者 周愛明 范杰玉 /文 段仁虎 /圖衛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