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初,無錫志愿者總隊隊長余雷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縣真達鄉回到無錫。這是他自玉樹地震后第12次去當地看望孩子們,今年也是無錫愛心人士在當地投建的麻達愛心教育學校全面建成的第一年。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縣發生6次地震,最高震級7.1級。地震的發生給當地和周邊地區百姓的生命財產造成了巨大損害,同時也開啟了一場舉國馳援抗震救災的艱苦戰役。上到地方政府、下到企業或個人,每個人都在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幫助災民,無錫志愿者總隊也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帶去“無錫力量”。
麻達愛心教育學校
心系災區真情馳援
2009年,當時還是探險協會會長的余雷就曾帶隊來到三江源頭的玉樹。本來是場探險之旅,但在親眼見到玉樹的貧窮和落后時,探險隊的13名隊員生出了無限感慨,也生出了支援的初心。隊員們了解到整個地區只有一條主干大道,當地每戶人家一年的收入僅2000多元,日子過得艱難,于是每人拿出了2000元,共計2萬余元,捐給了當地政府用于改善居民生活。
“那次支援回來后,我們就在思考將支援持續進行下去的問題。”余隊長說,2010年地震的發生牽動著去過玉樹的隊員們的心。地震發生的第二天他們就緊急召集了一場愛心義賣捐款活動,收到了愛心志愿QQ群里百余人的積極響應。“短短兩小時,義賣捐款就達128000元”,余隊長說,愛心捐款中的4萬元用于購買應急藥品等,相關物資裝了足足3輛車,他和兩名探險隊員連夜驅車前往玉樹重災區。到達當地后,一刻不休地將救援藥品和物資分發給災民。
“盡管去災區現場也是冒著余震的風險,但當真的到達災區,親眼看見當地因為貧窮只有二層樓的建筑幾乎全部倒塌,災民們傷亡慘重,只能茫然地集中在體育場里,當時只有一個想法:幸虧趕來了”,余雷回憶道。
愛心聚焦災區孩子
在災區的日子里,余雷和隊友遇到了很多來自全國各地的救援力量,同時也了解到除了玉樹重災區,在其附近的四川省石渠縣有個僅2000人左右的真達鄉,也受到了地震的嚴重破壞,且去援助的人不多。余雷團隊當即決定再趕一天的路,將救援的力量延伸到那里。在當地,他們發現孩子們一年中上公辦學校的時間只有半年,余下半年都在家里,部分孩子還幫家里采蟲草賣錢,既沒課上,也缺乏書籍,但他們仍有著對知識的渴望。
從災區回來,余雷和團隊商量決定引入社會力量,結合個人支援,共同幫助真達鄉的孩子們持續走好學習之路。
一開始他找到了無錫添字蜂王漿的陳總,共同組織了一支16人的隊伍,裝了5輛車的衣服、書本去當地考察援助。“當年還有件讓我特別感動的事:因為孩子們急需漢語書籍,我當時去市場想買1000本書,結果和朋友交談時說到是給災區孩子們送書,正好被書店的女老板聽到了,她當場決定分文不收,還和我們說再去倉庫整理一下存書,一并給我們帶上”,余隊在說到當年援助的情形時無限感慨。
“2016年秋我去北紡時裝有限公司買沖鋒衣,因和公司萬總相熟,就和她聊起了這群災區的孩子。她聽說孩子們缺少棉衣過冬,當即表示讓采購部門采購防水防風面料,組織工人趕工完成了500套厚實的沖鋒衣,讓我給孩子們帶去。2016年至今,萬總和她的同事每年都會給孩子們送新衣。”余隊介紹,以前也有媒體想就這事采訪萬總,她沒答應,覺得這是力所能及的事。“還有個志愿隊,有3名隊員聽說我們在援助災區孩子,決定每年合出16000元重點援助這些孩子中最困難的幾個,2017年至今都沒停過,卻始終不肯透露自己的姓名。”
金沙江邊建起愛心學校
2016年,緊鄰川藏界河金沙江邊的真達鄉開建一所干凈漂亮的學校——麻達愛心教育學校。這是無錫愛心人士企業家華小英女士和劉紅女士、志愿者團隊以及社會愛心人士一起努力的成果。
學校建造的緣由還得從當年援災說起。余雷帶隊去的真達鄉有所公辦學校,但當地師資匱乏,唯一在校的老師是一男一女兩位20歲出頭、只有初中文化的當地青年,教師補助低,他們也是舍不得孩子們才選擇堅守。上課模式是除老師教課外,高年級的孩子教低年級的孩子。“當地是前幾年才通的電,以前孩子們讀書都是在陽光下大聲朗誦,盡管條件不好,但他們的學習都很認真。”
于是,余雷和兩位實業家商量籌建一所學校,讓孩子們全年有學上。“2016年建成了主體,2017年建成了操場,2018年建好了食堂和宿舍。學校的建成很不容易,除了資金支援,也有當地政府以及無錫各界愛心人士的支持和付出。”
現在孩子們已能在干凈明亮的教室里求學,身上有御寒的沖鋒衣,新的操場和籃球架可供他們運動……“孩子們眼里有了光”,余隊給記者展示了孩子們的照片,“你看這是當年第一次援助孩子們,他們身上穿著舊單衣,眼神都是茫然的,漢語也聽不太懂。這張是最近在新學校里和孩子們的合影,精神狀態明顯不同。孩子們都會用漢語自信大方的和你打招呼,這是我們最開心的”。
志愿服務需要正確引導和規范化
“我是索南然吉,感謝叔叔阿姨長期以來對我的資助,讓我的家庭在經濟上減少了壓力。這次我的期中考試成績是:藏語文80分、漢語文76分、數學72分,全班排名第七。我會努力學習、再接再厲”,在無錫市志愿者總隊隊長余雷展示的真達鄉孩子們的感謝信中,記者注意到這樣一段話。這段話的背后是一個災區孩子在學習上有了進步的小小自豪,是將志愿者叔叔阿姨當成親人般的成績匯報,更是對近10年支援真達鄉“成果”的展示。
18次進藏,12次進玉樹和真達鄉,余隊和他的團隊成員從沒叫過一次累。在多年的志愿者服務經歷中,他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導志愿服務、建設更好的團隊。
“2008年我們組建的志愿者服務隊還是支只有28人的小小民間組織隊伍,如今我們的隊伍已有136人。期間也獲得了很多省里和全國的榮譽,這不是一個人的成績,而是團隊的力量和政府的大力支持。”
隊伍的壯大也會帶來管理的問題,使得志愿者發展有了瓶頸期。余隊在分析了目前隊伍管理和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后,總結了這樣的管理經驗:“一是在隊伍思想意識上做工作,做公益也好、志愿者也好,最主要是個人要做事開心,不能有私心,也講求力所能及;二是依托基金會統一流程化管理,加強社會力量,規范志愿服務,比如我們現在是由無錫雨桐慈善基金會托管;三是要對志愿服務有正確引導,志愿服務規范化比盲目的投入更有價值和意義。”
“沒有陽光,就沒有日子的溫暖;沒有雨露,就沒有五谷豐登;沒有水源,就沒有生命。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叔叔,我叫索南達杰,感謝您對我的支持、鼓勵,我現在上初二了,我會努力學習的。”就像真達鄉孩子說的,志愿服務和公益就像一道陽光、一滴雨露、一條水源滋潤了每一個獲得幫助的人心中希望的種子,這顆種子會伴著社會愛心的規范化一起成長,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