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增加優質公共服務供給,擴大配置范圍,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加普惠便利,讓長三角居民在一體化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長三角推進更高質量一體化進程,公共服務一體化是基礎,尤其是教育、醫療衛生、養老等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公共服務。打造長三角民生“幸福圈”,江蘇將如何積極主動地協同兄弟省市齊發力?
協同擴大優質供給,共享高品質教育資源
協同擴大優質教育供給,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率先實現區域教育現代化,是長三角區域的共同目標。《規劃綱要》提出,依托城市優質學前教育、中小學資源,鼓勵學校跨區域牽手幫扶,深化校長和教師交流合作機制。
這幾天,南京市第九中學迎來5位安徽省池州市青陽縣的教師。今后兩個月,他們將跟九中的老師一起上課,參加學生們的課間操、辯論會,并記錄下每天的學習心得。青陽縣第一中學副校長汪麗第一次參加跨省學習,“這次交流,讓我們有機會向上海、江蘇這樣教育更發達的地區學習。資源共享和教學互長,可以加快區域內教師隊伍建設。”
不僅中小學校跨區域“牽手幫扶”,長三角一體化下的“校際聯盟”更是全新的嘗試。上月底,第一屆長三角基礎教育年度峰會上,中國長三角新勞動教育20校聯盟成立,其中就包括南京理工大學實驗小學。該校校長李子貴介紹,學校以校園內近萬平方米的“自然實踐園”為依托,根據“實踐育人”的教育理念,設計出富有勞動教育特色的“城市小農夫田園課程”。“教育聯盟的成立,為學校‘小農夫課程’帶來全新的活力,我們可以了解教育教學方面更多的先進做法。”
《規劃綱要》提出,推動大學大院大所全面合作、協同創新,聯手打造具有國際影響的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長三角地區科教資源豐富,匯聚了全國約1/4的“雙一流”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今年5月,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共同發起的長三角研究型大學聯盟成立,目標是打造互聯互通、緊密合作、開放共享的研究型大學合作載體,在更高層次、更高水平、更高質量上開展戰略合作,共同推動長三角高等教育一體化發展。
《規劃綱要》中還明確, 推動高校聯合發展,加強與國際知名高校合作辦學,打造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學院、昆山杜克大學等一批國際合作教育樣板區。昆山杜克大學計劃進一步完善學科專業設置,逐步擴大招生規模,在保持現有科研平臺的基礎上,新建一批高水平的智庫和研究平臺,吸引匯聚國內外高水平人才,加強與長三角地區重點高校的交流合作,產出一批標志性成果,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聯動吹響“集結號”,打造健康長三角
10月16日,上海市血液中心聯合江蘇省血液中心、浙江省血液中心開展江浙滬三地省際血液聯動保障應急演練。這是江蘇參加長三角地區衛生健康合作聯動的一個生動場景。
《規劃綱要》提出,優化配置醫療衛生資源,大力發展健康產業,持續提升人民健康水平。三省一市衛生健康工作近年來已經形成良好的合作基礎,衛生健康信息化水平也在不斷提升。其中,江蘇推進電子病例標準化建設,建立了全民健康標準和全省統一的居民健康檔案。目前省、市、縣三級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已經實現互聯互通,為長三角衛生健康開展跨域信息的互聯互通奠定了扎實基礎。
江蘇省衛健委主任譚穎表示,衛生健康信息一體化發展是打造健康長三角的重要目標和重要內容,是推動衛生健康一體化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提升長三角衛生健康一體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支撐。在跨域信息的互聯互通方面,南京市率先主動向相鄰城市安徽宣城、馬鞍山等地,開放預約掛號和醫檢報告查詢平臺。
去年6月,在國家衛健委信息中心的直接指導下,上海市和江蘇南通市啟動實施國家全民健康信息跨域互聯互通業務協同試點項目,經過一年的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特別是對轉診病人、異地就醫病人就診信息的及時推送,初步建立了居民健康檔案的交換機制。
《規劃綱要》提出,開展養老服務補貼異地結算試點,促進異地養老。去年5月11日舉行的首屆“長三角民政論壇”,三省一市民政部門就推進長三角區域養老合作與發展形成共識。成立長三角養老協會聯合體、推出首批長三角區域城市合作試點、成立長三角養老行業人才培養共享平臺……一年多來,區域養老合作聯動取得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成果。
江蘇省民政廳廳長呂德明說,三省一市將健全養老服務規劃制定協同機制,提高政策制度統一性、規則一致性和執行協同性,推動實現養老資源均衡分布、合理配置。“江蘇將大力發展智慧養老,推進智慧養老數據、信息、接口等統一,探索建設長三角區域養老服務數據源中心,逐步實現長三角養老服務供需資源有效對接。破除制約養老服務一體化發展的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鼓勵發展異地養老。”
創新跨區域服務機制,異地就醫更便利
《規劃綱要》提出,創新跨區域服務機制,推動基本公共服務便利共享。去年9月以來,三省一市醫保部門按照“堅持分級診療、立足現有基礎、分步有序推進”的總體原則,積極推動異地就醫門診區域間的雙向直接結算。
江蘇作為長三角區域的重要一員,異地就醫門診直接結算既是長三角地區公共服務一體化的重要內容和成果,也是促進長三角地區產業、市場一體化的重要支撐,目前所有統籌地區都已實現與上海門診費用雙向直接結算。江蘇還進一步深化與浙江、安徽的門診直接結算試點,加快省際互聯互通進程。截至今年11月底,江蘇所有統籌區都已實現與浙江部分地區異地門診直接結算。同時在落實分級診療要求、建立合理轉診制度、跨省基金監管等方面加強與長三角兄弟省市的政策銜接與協同,規范異地就醫秩序,引導患者有序就醫。
去年9月,76歲的徐州睢寧退休職工劉健第一次在上海第一人民醫院用徐州的醫保卡看病并成功報銷費用,高興地說:“以后再也不用每年來回奔波報銷醫藥費了。”劉健患有高血壓和冠心病,退休后一直隨兒子定居上海。因為在徐州參保,以前在上海看病需要先墊付費用,再持單據回徐州報銷,耗時耗力,還要承擔單據丟失的風險。
隨著異地就醫的便利,異地就醫人數也呈爆發式增長。江蘇省醫保局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1月末,江蘇與上海實現雙向跨省門診直接結算33.26萬人次,長三角地區異地就醫備案登記23.29萬條,開通門診聯網定點醫院2949家,占長三角開通門診醫療機構總數的65.16%。
本報記者 王 拓 黃紅芳 仲崇山 唐 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