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唐山,一座英雄的城市。這座當年在大地震廢墟上重建的城市,如今已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崛起為一座現代化的新興之城。
2016年7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考察,深刻指出,唐山抗震救災和新唐山建設40年的光輝歷程,以及我們開展的許多重大抗災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取得的偉大成就,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與國的激烈競爭,歸根結底是國家制度的競爭。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得到人民衷心擁護,日益彰顯出巨大優勢,這是中國人民堅定“四個自信”的一個基本依據。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從四個“最為重要”方面對這種巨大優勢進行了深入闡發,講明了堅持黨的領導的優勢、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優勢、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的優勢、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優勢。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一條根本經驗就是,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黨的領導制度是國家的根本領導制度。習近平總書記指出:“70年來,正是因為始終在黨的領導下,集中力量辦大事,國家統一有效組織各項事業、開展各項工作,才能成功應對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克服無數艱難險阻,始終沿著正確方向穩步前進。”在我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的四梁八柱中,黨的領導居于頂梁柱的位置。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把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放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首要位置,從建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制度等六個方面作出部署,抓住了國家治理的關鍵和根本,必將更好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優勢。
為誰立命、為誰謀利,是判斷一種制度性質和優劣的根本性、方向性問題。我們走的是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人民民主是一種全過程的民主。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價值取向,保證人民真正當家作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出發點和本質特征。在這篇重要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國國家制度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能夠有效體現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權益、激發人民創造力。”比如,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各級人大代表都由人民選舉產生,具有廣泛的代表性,能夠充分體現人民意志、反映人民呼聲、代表人民利益,確保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比如,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都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既能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激發社會創造活力,又有利于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法治是現代國家治理的基本方式,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標志。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依法治國作為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中國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從“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到“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從“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應對風險”,到“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我國社會大局和諧穩定,有力確保了黨和國家長治久安。
民主集中制包含“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兩方面,兩者相互依存,有機統一。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民主集中制是我國國家組織形式和活動方式的基本原則,是我國國家制度的突出特點。”1945年,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大上闡述新中國的政權組織原則時,充分肯定民主集中制“既能表現廣泛的民主”,“又能集中處理國事”。比如,我們的國家機關在黨的領導下是一個統一整體,既合理分工又有效協作,能夠協調一致地高效運轉,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集中力量辦大事、提高效率辦成事。只要一個規劃、一個部署確定下來,就能長期堅持、有效執行,有利于防止急功近利、短期行為,從根本上避免了一些資本主義國家權力分立、相互掣肘、效率低下的頑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