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陽縣:花木之鄉的蝶變躍升
2024年07月14日07:26 來源:沭陽縣
盛夏時節,走進全國花木之鄉沭陽縣城,只見道路寬闊、車水馬龍、高樓林立、綠樹成蔭,一座欣欣向榮的生態宜居之城姿容漸顯。
據統計,宿遷市沭陽縣城在全國縣級層面建成區面積最大、集中居住人口最多。2021年底,沭陽成為省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中蘇北唯一納入Ⅱ型大城市培育的縣份,城市規模等級定為100萬—300萬人。2023年,省政府批復《沭陽縣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明確沭陽發展定位為“江淮生態經濟區重要支點城市”。近年來,沭陽縣牢牢把握這一發展定位,在經濟發展、生態宜居、民生福祉等方面建設“區域高地”,全面增強城市承載力、吸引力和影響力,建成“蘇北最美縣城”,打造中國式現代化縣域建設新樣板。
振興產業
夯實根基強底氣
在沭陽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江蘇伍佳紡織科技公司生產車間內,工人們正緊張地趕制成衣。企業目前用工700多人,服裝產品全部出口,今年訂單同比增長30%以上,年產量350萬件左右。
產業興則城市興,產業強則城市強。作為蘇北唯一落戶在縣級城市的國家級開發區,沭陽經開區快速成長,近3年實現每3天落地1個億元項目、每半月落地1個10億元以上項目、每年落地1個百億元級項目。經開區經發局副局長林春雷介紹,目前該區已形成高端紡織、綠色家居、機電裝備三大主導產業以及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三大先導產業。其中,高端紡織產業實現從“一滴油”到“一根絲”“一匹布”,再到“一件衣”的全產業鏈布局,年產值超過200億元。蘇訊新材料、宋和宋智能科技、瑞聲科技等企業成長為全國“單項冠軍”。
昆沭高新園作為省南北共建園區,近年來圍繞“經驗借鑒+高新產業集聚”定位,一年內3次獲省南北結對幫扶合作協調小組表彰,逐步形成以健康醫療、新材料為主導的特色產業體系,一個個體大質優的好項目紛紛落戶。
園在城中、產城融合,兩大園區為城市的發展繁榮提供強有力的產業支撐,也帶動縣域工業經濟高歌猛進。近3年來,沭陽工業用電量、工業增值稅、工業開票銷售收入年均增長13.8%、31.4%、24.8%,分列蘇北第一、第一、第二位,連續9年入選“全國工業百強縣”。
注重內涵
提升能級顯大氣
在沭陽城市環形快速路二期長興路段項目現場,工人們揮汗施工加快工程進度。縣住建局園林中心主任張彩樂介紹,快速路總長約37公里、計劃總投資58億元,預計2025年8月可全部建成通車。“這樣的城區快速路在蘇北縣城是獨一份!全部建成通車后將極大提高市民出行效率,串聯起城市各功能區域,提升城市輻射力和區位優勢、環境品質,推動縣域經濟發展。”
一座支點城市,既要有實力有顏值,更要全面塑造品質內涵。當前沭陽正搶抓蘇北縣級唯一被納入Ⅱ型大城市培育機遇,深入實施功能提升、交通提級、品質提優、管理提效行動,加快建成名副其實、蘇北全方位領先的“區域副中心城市”和“江淮生態經濟區重要支點城市”。
目前,沭陽城區“兩環、三軸、四片區”城市空間格局初見雛形;以G2京滬高速公路、G25、S324等多條國省道公路為干線、縣道公路為支撐、鄉村公路為補充的交通網體系已形成;“一圈、兩源、三區、四廊、多節點”的全域生態格局正在顯現……“我們不斷提升對外通達能力,精塑花園城市品牌,提升中心城區能級,優化中心城區格局。”沭陽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委委員、城鄉規劃服務中心主任郭紅紅介紹。
堅持“完善功能、改善民生,豐富內涵、彰顯特色”工作思路,沭陽全面推進綠色空間開放共享、公園綠地建設管理、綠色技術與園林創新等,精心打造特色景觀,著力改善生態環境。近3年來,城區累計實施園林綠化建設項目40余項,新(改)建各類綠地面積約120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公園綠化活動場地服務半徑覆蓋率分別達44.03%、41.3%和91.2%。
拉動消費
繁榮商貿聚人氣
入夏以來,每到下午6點左右,沭陽城區藍天商貿城附近的小吃一條街便開始熱鬧起來。夜市的火爆帶動周邊的奶茶店、面包店等紛紛延長營業時間,營業額比冬季多三四成。
立足區位優勢,沭陽堅持把服務業放到與制造業同等重要位置,將2024年定為“服務業重點突破年”,加快建設區域性消費中心、生產性服務業高地;圍繞“品、購、賞、游、健、養”等消費元素,不斷推升商業質態和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增強書吧、酒吧、咖啡吧、康體健身、城市小劇場等高品質消費場館聚合效應。中央商場、萬達廣場、吾悅廣場、愛琴海購物公園、榮譽酒店等核心商圈、重點街區引進國際國內知名品牌,各大重點商貿流通企業開展形式多樣的促消費活動。
沭陽縣商務局副局長劉燦介紹,今年以來,沭陽縣已舉辦各類促消費活動100余場,引進羅森、東方駱駝、樂沙兒童等27個重點商超知名品牌,新增批零住餐入庫企業51家、營收超億元項目16個。
讓城市更有煙火氣,沭陽近年打響“沭陽八點半·繁華花鄉夜”夜經濟品牌,在城區設置免費瓜果梨棗疏導點近200個,中央商場、吾悅廣場、萬達廣場“嗨玩夜市”等特色夜市帶動就業崗位2200余個。
商貿服務業發展勢頭強勁,市場消費潛力迸發。今年1—5月,全縣限額以上單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6.61億元,同比增長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