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陽:以“美”為筆,繪就和美鄉村“新畫卷”
2024年06月05日07:09 來源:沭陽縣融媒體中心
帳篷露營、水上觀光、戶外垂釣、親子研學……這幾天,宿遷市沭陽縣新河鎮雙蕩村的古栗林每天都會迎來許多游客。林中有百年以上樹齡的古栗樹1000余棵,從高空鳥瞰,宛若一片平原綠洲,擁有網紅步道、親水平臺等10余處景點。
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近年來,沭陽縣全力以赴做好“三農”各項重點工作,既扮靚“面子”,又夯實“里子”,讓現代鄉村美麗畫卷在花鄉大地絢麗展開。
“如今我們村也成了旅游景點,不少人專門開車來這里游玩。”沭陽縣新河鎮雙蕩村村民楊娟經常會帶著孫子在古栗林內游玩,說起村里的變化,她滿臉自豪。
據了解,古栗林不定期舉辦鄉戲、花展、直播、騎行大賽、露營等活動,已成為遠近聞名的鄉村特色旅游地。“念好‘盆景’經,打好‘旅游’牌。”沭陽縣新河鎮雙蕩村黨總支副書記李敏說,雙蕩村結合現有的古栗林和岔流河風光帶,挖掘雙蕩村的人文歷史和民俗文化,推進文旅融合,有效整合、優化鄉村旅游發展成果,在依托花木盆景產業走好致富路的同時,不斷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指數,走出一條特色鄉村振興之路。
生態和環境是沭陽縣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底線。沭陽縣堅持把“環境美”作為基礎,以“五朵金花、十顆明珠、百村示范、千莊整治”“個十百千”工程為牽引,在鎮一級探索形成“鎮活、村凈、戶美、水秀、田方、路暢”和“特色文化、人文景觀、鄉村意境”“6+3”全域改善模式,在村一級探索形成“生活數字化、生產數字化、社會治理數字化”數字鄉村模式,在戶一級探索形成“整潔有序庭院美、溫馨潔凈室內美、干凈清爽廚廁美、身心健康生活美、和諧互助鄰里美”“五美庭院”模式,并逐步在全域進行推廣。
沭陽縣還堅持把“特色美”作為品牌,大力推動由苗木向鮮花、種植向園藝、綠色向彩色、地栽向盆栽、線下向線上、賣產品向賣風景“六個轉型”,積極探索“互聯網+三農”模式,集聚了淘寶、京東60%的花木類賣家,花木電商銷售額占全國三分之一,獲評農業農村部“農產品數字化百強縣”榮譽稱號。
走進沭陽縣顏集鎮堰下村,家家戶戶門口的二維碼包含著戶主家的文明星級,以及經營店鋪的信息。村民嚴邦風告訴記者,一戶一碼,相當于村民家的數字名片,方便外地人了解各家網店的經營和誠信情況。
通過“一碼兩端一中心”建設,堰下村著力打造“數字堰下”品牌,探索形成“生活數字化、生產數字化、社會治理數字化”的數字鄉村模式。
“數字堰下”系統管理員黃寧介紹:“在花木生產方面,村民通過手機就能看到大棚的溫度、濕度等數據,方便管理,‘物聯網+農業’使生產更智能;在‘花木電商’版塊,顯示著苗木價格等信息,可以在花農銷售時提供價格指導。”
通過大數據精準把脈現代農業、整合資源,去年,堰下村花木產業生產總值達5.15億元,同比增長15%。
鄉村振興要靠產業,產業發展要有特色。沭陽縣堅持把“發展美”作為關鍵,以鄉村振興示范區、幫促區、花鄉綠道、振興大道、五彩美道“兩區三帶”為統領,抓兩頭、帶中間,強化典型引路、堅持內外兼修,示范區依托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輻射力持續增強,幫促區隨著329省道建成,區位優勢顯著提升,三條“示范帶”沿線135個鄉村振興重大項目加快推進,加速成為富民廊道、生態廊道,全域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
沭陽縣胡集鎮胡西新型社區積極探索“支部+合作社”“電商+合作社”模式,打造農業綜合體,形成以“葡萄采摘”“瓜蔞種植及瓜蔞籽深加工”為主導的特色產業,帶動了1000余人在家門口就業創業。通過合作社延伸葡萄及瓜蔞籽產業,發展電商直播、農耕文化體驗等,促進高效產業種植、采摘、休閑、觀光于一體,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走出一條富有成效的產業振興之路。
如今的胡西新型社區,平坦道路戶戶直通、農家小院溫馨別致、濃厚鄉韻令人流連、特色產業興旺發展……富有特色的社區煥發出嶄新活力,繪成一幅顏值氣質兼具的鄉村美景圖。
在沭陽,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為農村帶來了發展的活力,為農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為農民帶來了滿滿的獲得感。未來,沭陽縣將圍繞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完善鄉村振興一張圖,以亮點帶動重點、以重點突破全局,打好鄉村振興“整體戰”,加快建設蘇北最美鄉村。